最有名的黄金搭档,有朱毛、刘邓、陈粟、林罗刘等;军中三人组,也有“三杨”、“三陈”、“三梁”等等。其中,“三杨”是杨得志、杨成武和杨勇,“三陈”是陈赓、陈再道和陈锡联,“三梁”则是梁仁芥、梁兴初和梁必业。
“三杨”和“三陈”,级别都是开国上将起步,除了陈再道以外,其余5人都担任过兵团司令。尽管“三陈”战功更大、职位更高,为什么知名度却没有“三杨”高?
陈赓,1903年2月出生于湖南湘乡;陈再道,1909年1月出生于湖北麻城;陈锡联,1915年1月出生于湖北红安。杨得志,1911年1月出生于湖南醴陵;杨勇,1913年10月出生于湖南浏阳;杨成武,1913年10月出生于福建长汀。
红军时期,“三陈”中陈赓的最高职务是红四方面军参谋长,陈再道是红4军军长,陈锡联是师政委;“三杨”中杨得志是红2师师长,杨勇、杨成武都担任过红1师政委。
抗战时期,陈赓和陈再道作为386旅旅长、副旅长,分别独立开辟了太岳、冀南根据地。而杨得志、杨勇则合力开辟了晋鲁豫根据地、陈锡联、杨成武则分别在刘伯承、聂荣臻麾下,成为太行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的第一猛将。
解放战争时期,“三杨”都担任过兵团司令,“三陈”中的陈再道没有担任过兵团司令。三大战役后留在河南军区剿匪,为建国后担任武汉军区司令员奠定了基础。
但是,黄埔一期和“三杰”的名头可不是盖的,在担任鄂豫皖红12师师长、红四参谋长期间,陈赓是徐海东、许世友的上级。长征途中,陈赓带领的干部团,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陈再道作为红4军军长,级别比“三杨”高出一截。“三杨”最出名的战斗,还是长征途中,三名团长在湘江、大渡河、泸定桥、腊子口等战役战斗中立下了奇功。
抗战时期,“三陈”的战绩也大于“三杨”,陈赓在386旅,陈再道在冀南,陈锡联在太行385旅。“三杨”则主要在晋察冀一分区和晋鲁豫根据地,影响没有“三陈”大。
抗战胜利后,“三陈”率先在上党战役“三剑合一”,杨得志留在晋察冀以后,和杨成武成为聂帅麾下左膀右臂。而杨勇则接过1纵司令员的职位,成为刘邓麾下的战将。
解放战争期间,陈赓兵团一度直属于延安,比其余4大兵团地位更高;抗美援朝,陈再道、陈锡联没有参战,但是炮兵成为我军三大法宝之一,陈赓也担任过志愿军副司令员。
“三杨”的杨得志、杨勇担任过志愿军司令员,但陈赓已经回国,所以没有可比性。而陈赓还参加过援越抗美,被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称赞“打遍天下无敌手”。
陈赓担任过副总长、副防长,创建了哈军工。但是,天妒英才,陈赓大将由于早年被捕期间电刑留下心脏问题,1961年3月英年早逝,仅58岁,让一众老首长心痛不已。
在“三陈”和“三杨”中,开国上将陈再道担任过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武汉军区司令员、铁道兵司令员。铁道部裁撤后,陈再道退居二线。
陈锡联则是“三陈”和“三杨”中成就最高的一位,除了担任炮兵司令员、沉阳军区和北京军区司令员,主席晚年还对他寄予厚望,一度接替叶帅主持军机。
抗战时期,“三杨”都是军分区(旅级)干部。解放战争时期,都是兵团司令员。晋察冀开局不利,杨得志被朱老总委以重任,从此和杨成武、杨勇逐渐拉开了一些差距。
无论资历、战功还是晚年成就,“三陈”都力压“三杨”。但是,为什么无论实在军中的影响还是坊间的知名度,更有传奇色彩的“三陈”,没有“三杨”火呢?
“三陈”都有过鄂豫皖红四方面军的战斗经历,抗战时期也同在八路军129师,但是陈赓在太岳,陈再道在冀南,陈锡联在太行,在战斗中彼此合作的机会并不多。
但是,随着陈赓兵团奉命出击豫西、陕南地区长期独立作战,陈再道、陈锡联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即刘邓大军,解放后期,陈再道又留在河南,只有二陈参加了西南战役。
所以,周公为了轮番历练国内的部队,提出了“轮战”思想。同时,借助“三杨开泰”这一传统叫法,陆续把“三杨”派过鸭绿江。这一段佳话,也让“三杨”声名鹊起。
“三陈”中“带头大哥”陈赓大将病逝于1961年3月,年仅58岁;陈再道病逝于1993年4月,享年84岁,陈锡联病逝于1999年6月,享年也是84岁。
“三杨”中的杨勇上将逝世最早,1983年1月去世时享年70岁;杨得志上将,1994年10月去世时83岁;最后一位去世的是杨成武上将,2004年2月去世享年90岁。
由于陈赓大将逝世早,“三陈”组合早早结束,没有“三杨”后来居上知名度大;其次就是“三陈”资历很老的陈再道,上世纪80年代随着铁道兵的裁撤,也退出了军界。所以,尽管“小钢炮”陈锡联成就很大,但三人组已不复存在。
随着工作接触和日常交往,三位开国上将的交谊一直持续到晚年。俗话说“织框编篓全在收口”,“三杨”的知名度自然超过了“三陈”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