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右玉县境内的三十二长城,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然而,该长城部分墙体现被拦腰挖断。
据央视新闻9月4日报道,近日,右玉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杨千河乡境内的三十二长城被人挖开一个缺口。经查,犯罪嫌疑人郑某(男)和王某(女)在附近施工时,为了节省路程,用挖掘机将古长城原有豁口开挖成一个大缺口,以便于挖掘机从该缺口处通行,对明长城的完整性和文物安全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目前,两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很多历史文物,尤其是古长城遗址,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一旦保护措施不严密,就会对建筑造成毁灭性的损伤。两名当事人为了“抄近道”,用挖掘机将古长城挖出一个大缺口,虽然有错,理应受罚,但问题仅限于此吗?
画面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古长城,看上去和乡下“土坝子”、普通围墙差不多,周边似乎也没有配得上“省保”地位的保护措施。两人开挖掘机通行前,究竟知不知道这是文物?是否清楚破坏文物的后果?长城的原有豁口处,有没有设置提醒标牌?后续又该如何避免?对于人为破坏,应区分有意和无意;对于文保措施,更应追问到位和缺位。希望有关部门后续能给公众一个交代,对该追究的责任要严格追究,该整改的要从严整改。
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文物保护不能“讲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更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于“个人”“意外”。既然三十二长城是山西省“省保”文物,就应得到等级匹配的重视和保护,应在维护投入、管理安全、教育宣传等方方面面上,做到严丝合缝、滴水不漏。
更何况,即便风烟俱散,三十二长城在山西这块苍茫的土地上,也已成为一份独特文化遗产。被损坏后,就算重修,也只是现代工艺的作品,一些历史痕迹、重要标识,甚至精神情感损毁了就无法复原,再多的惋惜也挽回不了。这提醒我们,文物保护容不得“豁口”,也经不起“迟到”,具体措施应尽量前置和前控,不要等到文物遭到不可逆的破坏后再谈保护、再叹遗憾。
如今,随着人们文保观念的提高,“让长城延年益寿”成了普遍呼声,多地积极推进文化公园、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也使得多段古长城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但在人迹罕至之处,仍有许多长城段落未被核定保护等级、未划定保护范围,或是未得到足够重视而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对于这些,仅凭人们的自觉意识,追究个人责任,恐怕远远不够。
保护“省保”文物三十二长城,更需要政府单位措施到位,带头促成社会合力,爱护古长城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才能担得起社会责任,使保护力度真正配得上文物价值、保护等级。(正观评论员 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