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云路、李雄(分别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国家林草局京津冀生态率先突破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国家林草局京津冀生态率先突破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大林草科研工作者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潜心科研攻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走向振兴,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林草领域的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广大林草科技工作者应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强国伟业,创造出更多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矢志科技创新,托举林草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林草科技工作者瞄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痛点卡点难点问题,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和城乡人居环境系统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例如,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通过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机器视觉等先进技术,智能植保系统可以实现对森林中的病虫害进行智能识别和定位,精确喷洒农药,有效避免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城乡人居环境治理方面,为提升城市园林绿化质量,林草科技工作者开展了良种选育等工作,有力推动了苗木产业、城乡绿化及生态环境建设。
新征程上,应统筹发挥涉林涉草科研院所、高校优势,凝聚各方资源,实施重大项目攻关,提升草原科技支撑能力,把我们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聚焦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城乡人居环境营造、生物灾害绿色防控、林草碳汇、自然保护地建设、智慧林草技术、装备现代化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林草产业转型升级,不断研发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经济产品、文化产品,让绿色资源转变成发展资本,让多种价值变为社会财富。
锚定成果转化,推进科技成果加速落地生金。林草科技推广转化重点在乡村和企业。近年来,一大批林草科技工作者走进乡野、扎根基层。他们通过实地指导、政策宣讲、产业合作等形式,提升了林业综合效益,帮助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接下来,在继续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等科技下乡服务的同时,还应着力打造一支不离乡间、熟悉乡情、掌握技术、热心服务的科技推广队伍,注重吸收乡土人才,选聘一大批种植大户、技术能人为“林草乡土专家”,破解成果转化“最后一米”难题。注重创新科技推广转化方式,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作用,畅通线上信息与线下交易渠道,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快人才培育,为林草科技“蓄好水”“育好苗”。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面对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人才的现实需求,应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此外,还应继续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林草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特别是让青年林草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加大对林草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拉紧合作纽带,开展国际交流应对全球挑战。近年来,我国发起“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动倡议、“以竹代塑”倡议及全球行动计划,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菌草、油茶、荒漠化防治、竹藤产业、湿地恢复等领域的成功范例、专项支持和科技援助,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接下来,应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林草资源合作战略,不断提高林草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
【科学报国正当时】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培养飞行器总体设计总师级人才——走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
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12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实现陕西电网大型调节电源的新突破。
12月12日15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高速激光钻石星座试验系统发射升空,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通过补齐技术短板、拉长优势长板、锻造未来新板,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自然-医学》12月12日发表年度预测文章,介绍了未来一年可能对医学产生影响的11项临床试验。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繁华的都市,那么每个角落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共同维持着这座都市的活力与秩序。后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期间,罗敏敏更是贯彻了跨学科的想法。
近年来,毫米波雷达技术被用于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非接触、便捷和高精度的优点,但面临“呼吸谱泄漏”这一重大挑战。基于这两个现象,研究团队将心跳特征提取频段从基频转移到高阶谐波频段,从而有效消除了呼吸谐波的干扰,显着提升了监测精度。
“化石研究发现,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随着更多身体部位的化石不断被发现,30万年前华龙洞“居民”的体貌特征逐渐清晰。
加快提升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同时,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加强产品应用推广等也成为多方发力布局重点。同日,豪森智能(688529)表示,目前已同步开始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与装备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可提供人形机器人、AMR机器人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并同步布局人形机器人生产线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携手,首次观察到一类特殊准粒子——半狄拉克费米子。2008年和2009年,来自法国南巴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首次从理论上预言了半狄拉克费米子的存在。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线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卢琦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保存了同一论文的329个不同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即当两种金属间作用强于氧化物中金属自身相互作用时,氧化物载体将包覆金属催化剂。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上述由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在上海一家医院已经投入应用,给医生提供辅助。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对地球空间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太阳爆发事件,大多起源于日冕中。
根据《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实现突破,即将错误抑制在一个关键阈值以下。美国谷歌研究院此次报告了名为“Willow”的最新一代超导量子处理芯片架构,该芯片能实现低于表面码关键阈值的量子纠错。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农业普查。“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香港目前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12月9日起正式投入服务,为本地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提供算力支持,助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晓春团队在解析小鼠参考基因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了完整的端粒到端粒小鼠参考基因组序列,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清”了小鼠基因组DNA全貌。
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后,我国正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区域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