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作为地球表面最复杂的栖息地,拥有所有其他资源无法比拟的生命力,在人类文明演进和全球变化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土壤奉献而博爱、谦逊而慷慨,但它在赋能自然、赋能生物的同时也会紊乱失衡、多病缠身,迫切需要人工赋能来进一步提升其哺育万物的能力。2022年,我国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简称土壤“三普”)工作,目前已进入攻坚阶段。那么,当前我国土壤现状如何?土壤三普结果又反映了哪些重大趋势?
土壤的形成源自自然的鬼斧神工,经过数十亿年的风化、物理与化学的复杂作用,终于诞生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土壤。全球80亿人口每日消耗的资源中,80%以上的热量、75%的蛋白质和植物纤维都直接源于土壤。它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基础,为水稻、小麦、玉米等重要粮食作物提供了必要的养分,还有助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稳定性。正如古语所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当下,全球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中,有8项直接与土壤相关,5项间接相关。保持土壤健康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气候变化、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的背景下,土壤的质量和可持续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土壤的形成过程极为缓慢,风化1厘米土壤需要数千年到数万年。尽管土壤是可以再生的资源,但人类的活动让这一过程变得愈加艰难。因此,人工赋能土壤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和人为管理,如合理施用肥料、提升灌溉和土壤工程技术、加强土壤监测等手段,来增强土壤的功能和生产力。
这种人工赋能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作物生长条件,进而提升作物产量,甚至可以增强土壤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农业对化学品的依赖,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自2022年启动的土壤“三普”工作,将全面摸清我国的土壤资源家底,为后续的土壤管理和农业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这次普查不仅将获取全国土壤类型、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等指标的数据,还将关注土壤退化与障碍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家级数据库已累计收集超2亿条农田土壤成土环境信息和6800万条化验信息,为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未来,我们将通过这些数据助力更好的资源配置,提升作物种植的科学性。
对土壤进行人工赋能,除了依靠科技,还需提升社会公众对土壤的认知。早在1998年,在法国举行的土壤宣言中,呼吁保护土壤的多重价值,强调土壤不仅是物质,更是文化的象征。我们需要重视土壤的非物质价值,倡导重建人与土壤的联系。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结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公众教育,形成全民关注土壤保护的良好氛围。通过科学管理与技术创新,我们不仅可以实现当代的粮食安全,还能为下一代留下一片健康的土地。
土壤普查不仅是对土壤状况的全面调查,更是人类回归自然、珍惜资源的一次深刻反思。我们期待未来的土壤能够继续支持生命的延续,为地球的生态和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用科技去赋能传统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才能让土壤重焕生机,为万物生长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