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当下世界的深刻变化?如何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关注如何缓解在经济危机打击下的破坏性社会问题。
本书揭示了金融危机的根源,深入分析了危机对政界和社会的警示,同时将经济问题与当代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的金融危机表明,市场经济需要进一步强化政治秩序架构和社会价值导向,只有这样才能遏制贪欲与无度。
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国家的行为得以解决……但是,我们不能只盯着国家,寄希望于国家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当每一个个体准备为自身和他人承担起责任时,一个自由制度才能存在下去。而这样的意愿产生于价值取向、个人的信念以及归属感,所有这些并不能由国家强制规定,而必须在社会中间自行产生并确立起来。
未来必须节制,这并不意味着,鉴于现实的危机,我们只能得过且过或敷衍塞责地面向未来。未来必须节制,这意味着,为了自由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失去 “适度”这一元素。多年来,这一基本思路始终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对我来说,当前的危机是个契机,促使我在多次演说中从不同的层面更为详尽地阐释这一想法。
2. 《脆弱的未来:灾害、大流行病和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经济学》:深刻洞察全球经济的脆弱与韧性,重新思考未来走向的策略和布局,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与可能性。
本书重新审视了“风险”与“不确定性”的经济学概念,揭示了在环境恶化、自然与人为灾难频发的全球化时代,国际协作与制度性变革的重要性。面对气候变化、大流行病等全球性危机,本书以历史和当下的实例为依据,探讨了人类未来的发展路径——只有通过超越国界的共同行动与治理,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可持续的生存之道。
3. 《平等的教育将如何决定未来:平面世界与美国教育》:通过美国的教育危机,多方面理解教育,深入性思考未来。
与韩国、日本、芬兰和英国等国家相比,美国学生在数学和科学方面均落后,人口族裔的多样性、收入差异造成了美国学生在教育方面获得资源的差异。
作者琳达•达令-哈蒙德就美国学校在世界范围内地位不断下降,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政策和学校改革措施,并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改善种族关系,帮助所有学生掌握参与跨文化交流以及采取个人、社会和公民行动所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就会创造一个更加民主和公正的社会”。
正如本书前言所说,“这本书让人警醒,同时也给人以希望,目的在于促使国家采取行动,挑战人们对教育和学校普遍抱有的误解,并且提出了改革教育政策、学校教学和教师教育的蓝图”。
科技的每一个进步带来舒适的同时,也压缩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导致个人数据被侵犯、交易。对此,有人对数字化的未来充满了天真;有人对硅谷数字公司的独裁发出警告;有人更愿意掩耳盗铃地回到过去。
本书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数字化时代的未来图景,同时客观冷静分析了以牺牲反思判断力为代价的、充满刺激和欲望扩张的数字化发展过程对文化、道德和政治能力的威胁,批判了德国政府反应的冷漠滞后,并探讨了创造充满希望的数字化时代的可能性措施。
我国目前正处于大国崛起的历史节点,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该书能带领读者站在这样一个历史高度上,清醒地认识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几个涉及中华文明真实身份的重大问题。
这是一本回顾文明历史、展望未来发展的书,通过古往今来的历史对比,细数了中西两大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文扬对西方中心论的观点一一分析并反驳,有理有据。
近现代以来,中华秩序主义在与西方运动主义迎头相撞之后发生了文明的自我维新,成功转化成了秩序主义与运动主义并重的新型文明。
实际上,今天的西方文明也在发生史无前例的巨变,一方面随着新世界的穷尽、新边疆的消失、新领域的减少,西方文明的运动主义逐渐失去了其动力源泉,诸如十字军东征和大航海那样的大规模迁徙不会再发生了;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曾经无限广阔的世界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在“全球定居”这个全新现实的压力之下,作为主导文明的西方文明也顺势转向秩序主义了。
就这样,从文明史的角度看,今天的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正好发生了一个角色互换,前者成了忙于在复兴路上坚定前行的运动主义,后者成了忙于在“地球村”里维护稳定的秩序主义。
6. 《反思无人机》:法国新锐哲学家夏马尤全面思考无人机的开拓之作,对未来战争法、战争伦理的全新探索。
伴随着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网络上传播着许多无人机作战的真实视频画面。无人机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形态,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种利用远程控制的新式武器,使得战争参与者既身处后方又位于前线,一面使对战与杀戮显得更间接,一面使创伤和死亡变得更切近。
本书是第一部从哲学的角度系统全面思索无人机理论意义的着作,基于丰富的军事理论和战场实践,从技术与战术、精神与心理、法律与伦理等多个角度,审视无人机如何深刻改变着战争的进行方式和行为逻辑。由此,作者进一步探讨了无人机战争对战争法、战争伦理的全新挑战,以及对未来人类和政治的深刻影响。
7. 《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人工智能究竟是人类的福音,还是将把人类引向深渊的洪水猛兽?一部从人工智能科技哲学角度,对现代性严肃地说“不”的书稿。
本书是一本科技哲学的文集,较为集中探讨了现代人工智能的区分、本质、危险、可能的解决办法等问题,具有前沿学术价值。也涉及基因编辑及“宇宙社会学”——刘慈欣设想的一个存在于科幻中的理论。较为集中探讨了现代人工智能的区分、本质、危险、可能的解决办法等问题,具有前沿学术价值。
作者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欧洲跨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博古睿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8. 《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与时代反思》:从哲学、伦理、政治学和社会应用方面思考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ChatGPT面世,人工智能进一步融入人类日常生活。本书精选倪梁康等知名学者的论述,从哲学、伦理、政治学和社会应用四个层面探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热点问题,兼具思想性和现实意义。
专题一是关于人工智能哲学基础问题。专题二是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理论反思与技术实践。专题三是人工智能的政治学批判与反思。专题四是人工智能的社会运用探索。
AI的本质是什么?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区别在哪里?ChatGPT究竟是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还是某种误入歧途的“假AI”?
在我们看来,今天万众期待的ChatGPT,只是新时代的“牛顿炼金术”。凭借过硬的分析哲学背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以颇具大众话题度的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 ChatGPT 为“靶点”,巧妙构思一个个语言难题,迫使其“说人话”,“祛魅”大众对这一热门技术应用及人工智能诸多不切实际的期待和畏惧。
10. 《人类史的三个轴心时代:道德、物质、精神》:从理解人类历史的三个维度,询问人类可否迎来享有巨大自由和无限可能的新时代。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斯在其着作《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认为,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在东西方均出现了人类文化突破现象,产生了孔子、佛陀、苏格拉底、查拉图斯特拉等“范式创造者”,从而奠定了人类精神的基础,并开启了各自文明后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伦理观、文化模式,他把这一时期称为“轴心时代”。
本书作者约翰·托尔佩在雅斯贝斯“轴心时代”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公元前五百年前后的“轴心时代”仅仅是三个直接影响当代社会问题的关键时期之一。
他认为,不是只有一个原初的“轴心时代”及其后续发展,而是存在着三个“轴心时代”,每一个时期都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人类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