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是思想的凝聚,是时代的回声,更是文化的载体与传承。阅读带来的力量,足以拓展视野,启迪心灵,推动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进步。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不知不觉2024已经结束,随着2025的到来,各大出版单位也正回望总结这一年的付出与收获。在这丰收与展望交织的时刻,为全面呈现上海出版界在过去一年的杰出成果,为读者发掘更多好书佳作,“书香上海”特别策划“2024年度好书”专题栏目,诚挚邀请所有在沪出版机构推荐本单位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优质图书给读者。
推荐理由:本书通过深入分析国家政策导向、地方实践案例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显着特点、关键领域及核心要素,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本书提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展示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显着成效。
本书是关于新质生产力研究的重要成果,对于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学者以及普通读者而言,都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读物。
推荐理由:市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韧性的关键支撑力量之一,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发展大局。本书聚焦商业、教育、医疗、房地产、新能源、人工智能、“新三农”等市县经济各方面的投资前景,直面下沉区域经济的真问题,深究市县经济投资的真逻辑,全面研究市县治理与投资模式,探究市县投资新路径,助推市县产业优化升级,提振市县经济发展信心和推进市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书笔触细腻客观,结合大量案例剖析市县投资的难点、痛点与主要问题,深入浅出地揭示市县投资的内在机理与深层逻辑。本书旨在帮助读者认识市县投资的驱动机制和运作模式,提升认知,洞察现实,为读者提供一套市县经济的投资方法,适合从事市县治理和投资的人员阅读,也可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
推荐理由:《中国经济2024:周期拐点与结构演化》在剖析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分析世界经济的主要症结和周期性拐点中的中国经济新势能。在跨度为50—60年的康波周期中,中国乃至世界正走出长达20年的繁荣阶段,世界经济正陷入长期性危机,中国也承受着“L形复苏”的长期考验。同时,在地缘冲突加剧、极端气候常态化、科技创新爆发、人口结构危机、货币体系动荡五大变量的冲击下,传统的周期理论或将被颠覆——不能被动等待萧条期的结束,而必须主动出击、调整结构,方能走出危机。
本书从科技壁垒、全球经济区域化、气候危机、人口老龄化、教育困境等问题切入,具体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变量和结构性演化坐标,探寻中国经济渡过经济拐点的“强心剂”。以“改革空间”就是“发展空间”的理念提振经济发展信心,以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的跃升展现市场活力,全面总结中国经济增长引擎切换中以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锚点,阐释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新空间、新机遇。
本书实证丰富,分析透彻,从五大变量入手,探寻中国产业升级动力,助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适合对中国经济发展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也适合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
推荐理由:本书对物流强国建设进行总体战略设计。俯瞰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图景,立足全球产业变革浩荡之势,直面物流业大而不强难题,全面研判中国物流业发展形势趋势、机遇挑战,从宏观国家战略、中观任务抓手到微观企业策略,系统提出推动中国物流业由大变强,引领发展,实现物畅其流,通达天下理想境界的系统性变革思路与方案。
推荐理由: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书章节广泛覆盖了粮食安全的多维度议题,从政策层面的深入解读,到粮食稳定供应与价格调控的实践探讨;从粮食生产的现状、区域布局的优化策略,到生产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从粮食流通体系的效率提升、储备管理的科学性,到粮食进口的合理调控与粮食节约的重要性;同时,本书还兼顾国际视野,分析了国际粮食市场动态,并探讨了粮食领域舆论引导的有效路径。
作者以一名资深记者的敏锐洞察力和专业素养,不仅即时追踪并解析国家粮食安全的最新政策导向,还通过生动具体的新闻事件评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粮食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与解决之道。
本书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既澄清误解,又明辨是非,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去审视粮食安全问题,并激发对解决策略的创新性思考。
推荐理由:本书从“东西大分流”切入,引领读者穿越时空,共同回顾1522年至1582年间那段风起云涌的六十年。
这段时期,大明帝国、日本战国时代、奥斯曼帝国、法国瓦卢瓦王朝、英国都铎王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及葡萄牙阿维什王朝等在世界舞台上展开角逐。我们不禁好奇,这些国家当时的统治者是谁?它们庞大的开支又是如何得以维系?在国际舞台上,是冲突与战争主导了时代的脉搏,还是合作与交流促进了文明的交融?同时,各国的文化领域又绽放出怎样的璀璨光芒?
本书以此为脉络,不仅深入剖析了这些国家的政权更迭、财政体系、军事冲突与贸易往来,还细致描绘了它们在文化教育领域的辉煌成就。通过这一甲子年的全球史画卷,本书揭示了“大分流”现象背后的隐秘逻辑,让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洞察文明兴衰的奥秘。
推荐理由:“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研究”丛书一套七册,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研究”最终成果的结集。由董乃斌教授领衔、上海大学文学院以及其他高校共15位专家学者分卷撰着,以断代形式梳理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含引论、先秦两汉、魏晋隋唐、中唐宋末、元明清、近代、现代7种图书。
自陈世骧言“中国文学就是一个抒情传统”以来,学界多循此说,而叙事传统的存在及其作用一度被忽视。“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研究”丛书聚焦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且以抒情色彩尤重的文体——诗歌为研究对象,对客观存在的叙事传统进行梳理、描述和研究,勾勒抒情与叙事互竞互促、博弈前行的发展脉络,从而构建文学史抒叙双线并贯的叙述范式,揭示了中国诗史演进的动因和特色,建构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学叙事学,意义重大。
推荐理由:本书为黑山历史着作Istorija diplomatije Crne Gore 1711-1918的中译本,记录了自1711年黑山与沙皇俄国建立政治联系,至1918年一战后黑山并入南斯拉夫期间的黑山外交史。
黑山是独特的地缘政治个体,她承继了古罗马时期的泽塔文明,后来落入大国环伺的境况之中,在战乱纷飞的巴尔干半岛,徘徊在灭亡与存续的生死线上。黑山的外交参与镶嵌在了巴尔干和东南欧的国际局势里,对黑山外交史的记述,不得不涉及周边大国的外交政策、活动的方向和目标,这有助于读者感知当时的国际关系,理解当时的国际秩序。本书也阐明了各时期黑山国内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状况,保存了诸多珍贵史料。本书既是一部黑山外交史,也是一部黑山史,对于黑山史、东欧史乃至世界史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推荐理由:几乎所有动物都会得癌症,而自从人类出现以来,癌症就一直困扰着我们。在本书中,凯特·阿尼揭秘了我们最强大的医学敌人——癌症。她特别指出,癌细胞并非外来的入侵者,而更像是一个“双面间谍”:它深深嵌入了生命的基本过程。最新证据表明,进化推动我们繁衍不息,但同时也是癌症的成因。进化帮助我们智胜我们的环境,而它也帮助癌细胞智胜它所处的环境,可悲的是,癌细胞所处的环境就是人类自身。
凯特·阿尼通过她标志性的妙语如珠和清晰思路,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癌症的所有认知都是错误的”,引领读者深入了解最新研究,探索细胞层面那些反抗体内严格“生物社会”的标新立异者,正是这些标新立异的细胞让“生物社会”走向混乱。
要击败这样狡猾的敌人,我们需要比它聪明百倍,甚至要比达尔文本人更聪明。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我们知道每一种癌细胞都是独特的,都可以通过进化逃避困境,旧的治疗模式已经达到了极限。但是我们也开始破译癌症的秘密进化策略,绘制出这些流氓细胞生存、繁殖或死亡的路径,并利用这些知识来预测和挫败癌细胞的下一步行动。
《不安分的细胞》是一部关于生命与死亡、希望与自负、遗传与环境的故事。它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思考癌症的本质以及它在人类生命中的角色。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讲述了癌症的起源、未来发展以及我们如何能够阻止它的故事。
推荐理由:叶辛近年来散发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民晚报》《贵州日报》及《上海滩》杂志以及新创作的散文随笔近90篇,经过分类,精心集选。以上海人的视角观照上海和贵州,以贵州人的视角观照贵州和上海。以老上海人的视角看世界,纷纷扰扰、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又给了作家何种体验何种感受何种感想,作者在《我的处女作》《一城繁华半江河》《上海人的牙膏》《贵州茶》《等的就是这场雪》《北京的烤鸭和片皮鸭》《如何是西湖》等等文中娓娓道来,或平缓或惊艳,读者在文中细细品味,或感同深受或茅塞顿开。作者拍摄的照片又使本书锦上添花,互为补充,是一本“万花筒”,是作者又一本崭新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