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张桐所在的养老机构中,因经济原因选择退院的案例明显增多,新增退院老人的比例大约占机构入住老人总数的10%。在过去的十年里,除了因疫情受到直接影响的特殊时期,她的机构未曾出现过如此显着的退院数增长。
壹在农村养老市场,养老机构管理者们默认的一条商业规则是:尽管服务对象是农村老人,但真正付费的是他们的家属,在是否入住养老院的问题上,老人们没有选择权。
贰在农村,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普遍是失能、失智或年龄超过80岁的高龄老人。而且,这还需要老人子女的家庭经济水平较好。因此,只要农村老人稍微能活动,一般都会选择在家养老。
叁某一线城市乡镇养老院负责人说,目前普惠型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已经被压缩到极致,大量农村养老机构其实都挣扎在盈亏平衡线月初,和家人数次争吵后,五十多岁的陈建亮最终决定将住了三年养老院的母亲接回家。
在农村或乡镇区域,普遍采用普惠型模式,主要面向周边农村及乡镇的老人提供服务,月收费通常在2000元—5000元。因养老金很低,农村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基本来自子女的支持和自身的积蓄。
当农村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被子女重新接回家中进行护理后,虽然短期内家庭的经济支出得到了降低,但新的护理难题又接踵而至。
在农村养老市场,养老机构管理者们默认的一条商业规则是:尽管服务对象是农村老人,但真正付费的是他们的家属,在是否入住养老院的问题上,老人们没有选择权。
张桐经营的养老机构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在普惠型机构中属于中高端水平。这些机构入住的老人平均年龄大约是80岁,且大多数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其中半失能老人的月费用大约是3000元。张桐说,老人的养老费用通常由两三位子女共同分担,这样每个人每月大约需要支付1000元到1500元。而子女一般为40至60岁的农民工,他们仍是家庭主要劳动力,需要补贴子女以及赡养老人。
张桐表示:“子女们会在心里算一笔账——如果其中一位子女的月收入低于3000元,大概率会把老人接回家护理,其他子女则会将应承担的费用直接转交给负责照料老人的那位子女。并且,即使很多老人处于半失能和失能状态,他们的思维依旧很清晰,甚至比子女更心疼钱,因此很多老人也会接受退院以减少子女的负担。在为他们办理退院时,你能明显感觉到家属的窘迫。”
负责南方三个省份农村养老机构运营的宋涛说:“今年以来,一些老人家属反馈在外务工的收入出现一定程度下滑,但因老家无人护理,只能将老人转至同城每月便宜几百元的养老院。”
某一线城市下属乡镇的养老机构内约20%的老人为非本地户籍老人,这些老人大多跟随子女来到一线城市生活,后因失能和失智等原因被子女送进了城市边缘的普惠型养老机构。但这家机构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机构内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非本地户籍老人数量越来越少,去向大多为两类——去离城中心更远、收费更便宜的养老机构或再次跟随子女回原户籍地的养老机构。该养老机构所在的一线城市,常住外来人口已经连续八年负增长。
全职护理父亲4个月后,52岁的陈秋莲才逐渐理解护理半失能老人是一种从身体到精神的“双重折磨”。
她说:“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即使有急事也不能出门太久,否则老人可能会自己尝试下床走路。有时,兄弟姊妹来看望老人,还会埋怨我护理得不够仔细。”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中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为1.21亿人,这意味着,农村养老机构拥有1.2亿的潜在用户。
目前普惠型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已经被压缩到极致,大量农村养老机构其实都挣扎在盈亏平衡线月,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乔晓春就曾表示,通过调研统计发现,北京市养老机构盈利状况十分严峻,只有4%的养老机构实现盈余,62%的养老机构需要10年以上时间才能收回投资。
张桐说,目前养老机构的价格已经十分“内卷”,入住率也没办法再提升,所以机构近两年都停止了扩张步伐,机构内的护理员工资也已经几年没有上涨。但另一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3—2024)》显示,农民领取的养老金平均为每月204.7元。相比于2500元/月以上的普惠型养老机构费用,农民养老金只是杯水车薪。
政策正在为此作出努力。吴友凤以公建民营的形式运营着重庆万州区28家敬老院。她说,28家养老机构在公建民营改革过程中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这些支持包括前期敬老院的改造装修费用、房屋免租等资金援助,以及长达15年的项目委托运营周期等。地方政府的帮扶极大地减轻了企业在初期投入上的经济压力和沟通成本,使运营者能够更专注于以较低的收费标准吸引老人入住。
6月13日,民政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1个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培育扎根乡村、贴近村民的养老服务市场主体,有需求的地区可引入符合条件的国有或民营企业专业化、连锁化建设运营农村养老服务设施。
为了提升养老服务能力,民政部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每千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目标。宋涛在实际运营机构中看到,一些地方为了达成目标,不顾当地农村、乡镇的实际需求来布局养老机构。他说,受限于经济能力和养老理念,农村老人除非迫不得已,一般都不会住进养老机构。很多高龄老人前一天可能还在山上种地,第二天就瘫痪在床,因此许多农村养老机构的空置率都很高。
陈建亮说,他们这一代和上一代人注定没办法凭自己的能力入住养老机构。谈及儿子未来的养老问题,他说:“儿子的工作有五险一金的保障,退休后也有养老金作为支撑,大概就不需要发愁养老费用。只是他们这一代人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当夫妻双方的父母都因年迈瘫痪在床时,他们为上一辈人养老的压力可能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