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咱的国之重器42】嫦娥六号:揭开月背那层“纱”
时间:2024-11-09  浏览次数:663

  万众瞩目!2024年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嫦娥家族”“六姑娘”回来啦!

  因为在此之前,人类进行的10次月球采样,都是在月球正面。可以想见,要想揭开“月之暗面”那层“纱”,谈何容易。

  “在月背,通信不顺畅,必须增加中继卫星与地球联络。因此,要提高探测器的自主性,让它自己给自己下程序化指令。”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一言以蔽之。

  难还难在,整个任务一环扣一环,每个环节必须万无一失。比如,探测器能否成功落月,就决定着后续环节能否顺利实施。

  “六姑娘”此行的目的地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地形极为复杂,科研人员为嫦娥六号增强了自动识别与避障功能。快要降落时,“六姑娘”伺机减速,并在接近月面的过程中审视、判断着陆条件。

  月背环境复杂多变,加之时间紧、任务重,嫦娥六号的采样工作面临多重挑战。为了成功挖取“宝贝”,科研人员给嫦娥六号配备了两种取样“组合技”,让“快功”也能出“细活”:第一技,是表取采样,使用机械臂携带采样装置,直接铲取月球表层月壤,然后把样品放置在表取初级密封装置中;第二技,是钻取采样,用特定钻头钻入月球表层预定深度,钻取不同深度的月壤。这样,钻头一边钻取,一边将“新鲜”的月壤裹进打包袋,并保证月壤自身的层序特性不会被破坏。

  从嫦娥四号叩问“广寒”,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到嫦娥五号“蟾宫”折桂,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再到嫦娥六号又赴“霄汉”,成功带回月背“土特产”,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在人类探月的历史长卷上,中国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几笔。

  也许,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还是:月球背面与正面,到底有何不同?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期待嫦娥六号探测成果揭开吧。

  11月4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

  为了种出茁壮可口的生菜,这群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农科院、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高校院所的年轻人使出浑身解数。最终,产量高、品质好、能耗低、花费少的队伍将会胜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军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全球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光能利用率创造世界纪录。

  11月6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融合点”行动首场活动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该活动以“焊牢科技与产业融合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旨在通过供需精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北京时间11月6日8时50分,正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建设正式启动。该设施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承担建设,建设周期5年。

  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以下简称“CHES计划”)观测策略日前在国际期刊《天文学杂志》发表。研究人员还模拟了目标恒星HD 88230周围宜居带存在一颗类地行星的情形,并进行了仿线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副研究员杨阳团队制备了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的低毒性蓝光胶体量子点,并以其溶液为光增益介质,实现了高度稳定的液体激光输出。

  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在75%左右,九成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逐步提升,农村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

  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公布了一份清单,列出了17种能致人患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的病原体。

  新一代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数字化转型浪潮汹涌澎湃。直播将展示行业数字化最新发展趋势AI+等前沿技术的最佳场景应用。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维时空谱遥感数据综合与表征关键理论与方法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植物激素,在调控植物分枝数目等生长发育关键性状中发挥关键作用。

  期待更多优秀的原创少儿科普读物引领孩子们走进精彩的科学世界,让孩子们在科学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数据显示,全球物联网连接数持续快速增长,在物联网基础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中国都“名列前茅”,今年我国物联网连接数有望突破30亿。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打破世界纪录,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境内的普若岗日冰原钻取了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的冰芯,长达324米。

  科学家走进校园做主题报告的宣讲形式,让现场师生不仅能感悟科学家精神、研习科学家攻坚克难路径,还可获得学术大家面对面的指导。




上一篇:心的力量:塑造美好人生   下一篇:氨垒捕簿这个事件网友怎么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