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zhěn)抗(kànɡ)坛(tán)会有什么样影响?
时间:2025-08-31  浏览次数:663

  “大学毕业了!在党的培养下,一个无知的小女孩,开始真正走入生活!生活是无限美好啊!无论道路是多么曲折、艰难,她一定要把自己终身的努力献给共产主义事业!永远做一个坚强的共产党员!”1958年10月21日晨,22岁的黄令仪参加工作,写下了上述自勉,也成为一份珍贵的手稿,记录了黄令仪的往昔岁月。

  2023年4月20日,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的黄令仪老前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回顾黄令仪的一生,那是一部为中国芯片事业拼搏奋斗的壮丽史诗。

  1936年12月,黄令仪出生在广西南宁。1939年11月,日军入侵广西,南宁第一次沦陷,黄令仪跟随父母辗转于桂林、平乐等地。童年的经历,让黄令仪深刻地感受到国家的危难,一颗救亡图存、忠心报国的种子,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悄然种下。

  1949年,黄令仪考入汉民中学(即现在的桂林市第一中学)。读书期间,她对数理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她看来,学好数理化能够促进国家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从而改变民族的命运。1954年,黄令仪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进修,主攻半导体器件,从此与微电子学结下一生情缘。1960年,黄令仪回到华中工学院,创建半导体专业。

  20世纪60年代,为解决“两弹一星”项目中的重大技术障碍,国家专门成立计算机所二部。1962年,黄令仪调入该研究所工作。当时的科研环境艰苦至极,缺资料、缺设备、缺人才、缺材料,黄令仪没有退缩,她带领团队攻克一道道难关。在微型计算机和三极管项目上取得显着进展,为“两弹一星”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1973年,我国决定研制大型通用计算机,黄令仪再次临危受命,带领团队进行攻关,研发的芯片在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9年,53岁的黄令仪参加国际芯片展览会,琳琅满目的芯片竟然没有一家中国企业的产品。那一刻,她的内心很沉重,在日记中写道:“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2001年,已过花甲之年的黄令仪,本应享受退休后含饴弄孙的悠闲时光。但命运的齿轮在此刻再次转动,胡伟武教授登门拜访,邀请她加入龙芯研发团队,黄令仪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选择再次投身科研一线,成为项目负责人。

  2002年8月10日,在黄令仪和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下,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这一成果,如同一把利剑,打破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困境,让中国计算机产业挺直了脊梁。此后,黄令仪和团队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龙芯3号”等一大批国产高性能芯片相继诞生,彻底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黄令仪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践行自己的诺言,为中国芯片事业奉献一生。她是真正的民族脊梁,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铭记。(作者单位:中共南宁市委党史研究室)




上一篇:6组数据看上合组织经贸合作提质升级   下一篇:电锯惊魂7字幕这又是个什么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