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今年42岁、在北京创业的董征武带着妻子和3个孩子,冒着酷暑从北京驱车来到武汉,专程为湖北日报社送上一面锦旗,锦旗上书:“六十载尘封往事,湖北日报解忧愁”。
董征武的妻子李佳激动地说:“感谢湖北日报给我们全家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并见到那个深藏功名的爷爷。”
37岁的李佳,是个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去年8月,她跟随丈夫到丈夫的老家湖北省大悟县吕王镇董湾村翻修祖居。当他们即将动工的时候,一群热心的村民围了上来。
“你还不知道吧,你家爷爷董志民对我们村贡献可大了,深受大家拥戴。他1929年就跟着毛主席干革命,还给毛主席牵过马咧!”村民董家富说。
“他老人家打过鬼子,参加过淮海战役,立过很多次战功。但他为人很低调,一辈子深藏功名。等你们的老屋拆了,等我们这些老一辈都去世了,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事迹了。你们要把他的事迹找出来,不要被埋没了。”
村民们的一番话,让李佳深受震惊。她怎么也没想到,丈夫的爷爷竟是一位大英雄!她抱怨丈夫怎么不早点告诉她,她觉得这是教育孩子的好素材。
董征武告诉她,爷爷在自己出生前4个月就去世了,父亲和爷爷一样为人低调,而且也在他5岁时就去世了,因此他对爷爷的革命事迹并不知情。“童年印象里为数不多的记忆,是听人说自己名字‘征武’好像有来历。现在看来,那是对爷爷曾经参加长征的纪念。”他说。
“我们身上有一种使命感,我们的爷爷这么受村民爱戴,干了那么多年革命,一定会留下很多印记,我们应该把它找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李佳和董征武放下了手头的生意,开始寻找爷爷的资料。几个月的时间里,从北京到武汉,从孝感到大悟,他们去过很多部门和机构,遗憾都没有找到线索。
“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查找历史上的事,你可以到新闻单位试试。”在一位朋友的提醒下,历经了无数次无功而返的李佳,把电话打到了湖北日报。湖北日报编委办工作人员曹岩听说此事后,热心地帮助她检索了70多年来的湖北日报报道,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一份1960年12月21日出版的《湖北日报》出现了他们的爷爷董志民的名字,首次揭开了尘封的往事。
这份报纸,在第3版头条位置以《英勇杀敌 屡建功勋 积极生产 建设家乡 老战士董志民永远保持共产党员高贵品质》为题,详细报道了董志民的事迹。
报道写道:董志民同志今年四十九岁,他的大半生是在革命斗争艰苦岁月中度过的。他当过赤卫队员,坚持在大别山打游击,参加了着名的淮海战役,参加了解放沿海岛屿的战斗,在这些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中,他一直是以英勇果敢而着称,曾立过多次战功……在革命斗争中多次负伤……
这篇报道,让董征武和李佳的寻找工作打开了突破口。令他们欣喜的是,曹岩又继续努力,为他们找到了《湖北日报》上关于他们爷爷的其他报道。
一份1970年8月18日的《湖北日报》写道:董志民1927年当赤卫队员,跟随毛主席干革命;1940年参加新四军,南征北战,立过五次战功,负过两次重伤。
曹岩一共为李佳和董征武找出了5篇有关董志民事迹的报道。看着这一篇篇珍贵的报道,李佳泪如雨下。一个勇敢善战、顶天立地的爷爷从报纸上走出来,走进她满怀崇敬的心里。
湖北日报的报道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尘封60多年的档案柜。根据湖北日报的报道,李佳和董征武又按图索骥,先后在湖北省档案馆、孝感市档案馆、大悟县档案馆、大悟县人武部查到了爷爷的《军队复员排以上干部登记表》《回乡转业建设军人登记表》《革命残疾军人登记表》等多项档案资料。这些资料清晰地显示,董志民从军25年,荣立三等功两次、四等功三次,1952年复员返乡后,他深藏功名默默奉献,担任过乡长、合作社主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务,曾于1960年出席全国民兵大会受到毛主席接见,并于1977年12月当选为湖北省第五届人大代表。
“爷爷直到1983年去世,一直居住在矮小破旧的土坯祖屋里,县民政局专门给他盖了砖瓦房,他也不愿意搬进去住,而是上交给国家做了大队文化室。他一辈子艰苦朴素、公而忘私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后辈人学习传承。”董征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