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正值农忙。在河北某粮棉专业合作社的农田里,村民驾驶着播种施肥一体机在田间穿梭作业,夏玉米播种、施肥一气呵成。
放眼京畿大地,诸如此类的智慧种植场景还有很多,希望的田野正发生着深刻蝶变。在顺义,全区4100余栋蔬菜大棚和150块露天菜田已建成数字菜田,打开手机即可实时查看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信息;在雄安,一排排玻璃温室科技感十足,卷帘、浇水、补光、放风等农事操作“一键启动”;在宁河,无人播种机识别地块自动掉头,实现厘米级播种……借助科技的力量,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数字农业技术逐步覆盖三地农业耕、种、管、收等多环节,“汗水农业”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
智慧农业扎根田间,离不开三地协同推进。这些年,立足于协同发展大战略,三地农业部门积极推进“京津研发、河北落地”,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从搭建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共同体,到推动农科院通力合作破解技术难题,再到共建科研示范基地,围绕农业生产全链条,三地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联合攻关,一排排温室大棚拔地而起,一座座育种实验室落地开花,一片片牧场乳香飘飘,智慧农业拔节生长。农业生产降本增效成为现实,农作物品质也有了提升,当地农民真正走上了“智”富路。一位村党支部书记在接受采访时感慨:“种地靠科技,我们农民更有赚头、更有奔头。”
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据国际经验,智慧农业的目标既包括机械设备等智慧化,也包括农业经营、农业治理等智慧化。对标美好愿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三地农业协同仍有很大优化空间。比如,在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上做文章,让农产品管理运营、产销对接更加顺畅;比如,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协同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农人,等等。
129种番茄、黄瓜打擂台,1843个蔬菜新品种观摩展示……在近期召开的“京津冀创新大会”上,农业科技感全程拉满,再次见证了“农业+技术”的无限潜能。深化协同,加强合作,把科技的种子撒遍沃土,三地智慧农业势必结出更多硕果,迈向乡村振兴的脚步也将更扎实、更有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