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为什么中原王朝一次次得而复失失而复得?
时间:2024-07-30  浏览次数:663

  清朝之前,中国历朝历代,对西域、西藏、漠北、东北都有过统治,通常疆土在开国时达到顶峰,但是到了王朝末期,往往又对这些地区已经失去了实际的控制。为什么会屡屡出现这个情况呢。

  1.西域、西藏、东北、漠北等边疆地区的主要居民,都不是汉族为主。他们渔猎游牧为生,遭遇天灾人祸时,为转移灾难,视抢劫汉地为理所当然,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差异很大。因此,当地居民对中国没有多少认同感,畏威而不怀德,一次次降而复叛,叛而复降。使中原王朝对当地的统治十分困难。

  2.西域、西藏、东北、漠北地区没有足够的经济产出。不毛之地,指的就是这些地方。也就是说,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占领上述地区是亏本的生意,而且当地居民并非汉族,往往还伴随着叛乱,投入远远大于产出。因此时间长了,朝廷的人会认为这是个赔本的买卖,控制四个地方,耗费巨大,所获甚微,因此往往会选择放弃。

  3.西域、西藏、漠北、东北地区不适合修筑城池。中国多以筑城来控制地方。而上述四个地区,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当地牧民多逐草而居,并无定居的习惯,当地的经济也不足以支撑城市的发展。因此,哪怕在当地筑城池,也仅仅是一座军城,不能自给自足。所筑城池,只能靠中原地区援助,耗费巨大。每当中原王朝没落或战乱时,中央政府的财力不足以支撑这样的远征。这样的地区就会被暂时放弃。

  4.西域、西藏、漠北、东北地区距离中原地区距离遥远。这四个地区距离中原核心地带,都在千里之外的地方。对于封建社会落后的交通、通讯条件来说。控制这样的地区,所费财力、物力、人力太过巨大。一次通信来回可能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民夫,负担一百斤军粮送往上述地区,到达可能只剩下十斤了,90%的粮食会在途中吃掉。如此浩大的花费,除了王朝兴盛时期,一般朝廷很难承受。

  5.这四个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西域沙漠遍地、西藏处于高海拔高原地区、漠北气候极寒且半荒漠半草原、而东北地区是出了名的冷。这样的自然条件,人烟稀少,气候恶劣,且当地较少的居民,多以游牧方式生活。处于农耕文明中国并不适应这样的自然条件和生存方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医保卡里的钱到底能不能给亲人买药?   下一篇:黑镜子第二季真的假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