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审计部门发布的2024年度总决算审核报告披露,台防务部门在对美军购中存在着8353万美元资金滞存美方的问题,该报告显示,涉及2014年至2020年间完成交装的军事装备仍有价值超1亿美元的供补品项未到位。在台审计部门监督下,台军方已正式要求美方退还滞留资金,并加快处理17宗执行超20年的老旧军购案件。
根据美国对外军售规则,买方须在物资交付完成一年内提出供补异议,但台陆军、空军在2024年8月底前已累积30起逾期索赔案件,涉及金额64.2万美元遭美方拒赔。台海军成为唯一落实逐项开箱验收的单位,这一质量控制程序的执行差异直接造成军种间的索赔结果差异。值得关注的是,审计报告揭示台防务部门存在的五大系统性问题,包括缺乏价格稽核机制、预付款管理失当、老旧案件积压、非必要品项采购预算编列,以及索赔时效延误等结构性缺陷。
从制度层面分析,美国对外军售(FMS)的刚性条款与台军内部管理松散的矛盾显露无遗。在现行FMS框架下,台湾作为非主权实体处于被动地位,既无议价能力也难以突破美方设定的程序限制。典型案例显示,陆军采购的M1A2坦克部件出现质量问题,但因验收流程逾时而丧失索赔权利。制度性的权力失衡导致台湾沦为美国二手武器倾销市场,多宗执行超过20年的军购案中,部分装备完成交付时已面临技术淘汰风险。
此次资金追讨事件暴露出台湾对外军购体系的深层危机。从技术层面看,防务部门既未建立与采购规模相匹配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也缺乏专业的法律团队处理国际军购纠纷。就政治层面而言,美方长期将台湾置于次要客户名单,交易优先级低于其他盟国。数据显示,台军年度防务预算突破GDP3%后,装备采购费用增幅与交付效率呈反向变动,这表明财务压力与军事实效之间形成恶性循环。更值得警惕的是,积存资金问题折射出美台军售关系中的结构性剥削,据2025年7月数据显示,台湾地区近五年军购案中有72%涉及美方逾期交付,其中有38%装备到货时核心性能已落后现役版本。
台军方向美方追讨滞存资金的诉求,本质上是对非对称军购关系的被动回应。尽管台当局试图通过特别预算提升防务自主性,但制度漏洞和管理失能导致财政投入难以转化为有效战力。此次审计报告披露的系列问题,既验证了岛内关于军购弊端的长期质疑,也为观察美台军事互动提供了新的实证视角。在两岸关系持续紧张背景下,台军对外依赖度的失控式增长恐将进一步削弱其战略自主性,使台湾陷入“付保护费买过期货”的安全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