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29日开始,“山东实践:金融向‘新’力 产业焕‘生’机”系列报道共刊发四篇,至今已全部完成。
时隔一年,再次来到地方经济发展颇具韧性与活力的山东,记者有幸见到了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特别是保理、小贷等小微金融服务正在精准灌溉着实体经济的每一寸“土壤”。
这一路,记者看到了本地创投企业成为招商引资的“桥梁”,助力我国实现突破碳化硅“卡脖子”技术的半导体龙头企业从广东到山东的跨省扩产;目前国内管径最大、唯一全程不变径的供热主管道供热管道网在信托公司的千万资金支持下得以顺利建设,为聊城当地做好供热保障,增进民生福祉;“无废城市”发展中,让影响市容市貌和生态环境的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添“绿”生“金”的背后有着保理业务的身影,令科技环保企业资金链畅通,加快资金周转。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果品交易大厅、晶体生长车间、垃圾处理处置中心……与身处一线的企业、金融员工交流,记者深刻感受到,山东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而在这里,金融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金融机构正积极从细微处着手,与产业共生共荣,把难点做成亮点。
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的根基,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更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在实体经济向着高端化、融合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着眼于“新”,着力于“实”,完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实体经济和创新领域,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高效、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着眼于“新”,意味着金融机构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引领,不断创新思路、产品、服务。着力于“实”,则要求金融机构要脚踏实地、注重实效,创造与之相适应且有序的金融发展环境。
在遵循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金融机构要持续紧密围绕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施策、有效服务,这既包括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信贷投入,也包括通过创业投资等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在着眼于“新”和着力于“实”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处理好创新与风险的关系,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确保金融创新不偏离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把握好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既要解决当前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又要考虑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目标;既要注重短期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长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