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付之东流(fù zhī dōng liú)看看网友是如何评论的!
时间:2025-03-29  浏览次数:663

  12月22日,合源锂创淮安首期固态电池智慧量产基地封顶,总投资50亿元,分三期建设10GWh固态电池产线GWh智慧工厂项目正式签约开工,总投资150亿元,分三期进行建设,首期投资37.5亿元。

  要知道,当前电池行业发展步入“深水期”,蜂巢能源、派能科技、黑芝麻、国际实业、LG新能源等储能大厂密集延期或终止电池项目。合源锂创却反其道而行之,头铁“梭哈”200亿元巨款扩建电池产能,不怕竹篮打水一场空吗?

  比如今年6月并网的全球首个固态电池储能电站——100MW/200MWh浙江龙泉磷酸铁锂储能项目,搭载的就是卫蓝新能源已量产的280Ah半固态储能电池,而非“全固态电池”。

  尽管全固态电池的大规模量产还停留在“PPT阶段”,但随着半固态电池的成功量产,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已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GGII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半固态电池预计将实现7GWh左右的出货量,其中头部企业占据超8成的市场份额,仍处于蓝海阶段。行业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将超过600GWh,出货量渗透率达到十分之一,其中仅我国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就有望超过200亿元。

  东风汽车、吉利集团、广汽集团、奇瑞汽车等车企,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比亚迪等电池厂商,太蓝新能源、天能电池、金刚新能、恩力动力等新势力都在加快对固态电池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生产,比如:

  1)宁德时代固态电池产品已进入20Ah 样品试制阶段,电池方案初步定型,正在进行生产技术探索;

  3)瑞浦兰钧作为牵头单位申报的“长寿命、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电池”项目已成功入围浙江省2025年度“尖兵领雁+X”科技计划公示名单。

  合源锂创成立虽晚,但创始团队深耕行业20年,拥有从车规级电解质材料,到电芯、BMS、PACK的全产业链交付经验,曾主导过我国首个固态电池技术小批量车载应用技术,荣获工信部第一张固态电池上车公告。

  受益于此,合源锂创固态电池产品创下了一年中试、两年量产,并通过GB 38031认证及针刺测试的记录,拿下了九识智能、星逻智能2025年首批千万级固态电池采购订单。

  2024年4月至今,合源锂创先后获得了苏州园区科创基金、永鑫方舟、瑞泰新材(301238)、淮安市金融发展集团、深圳融昱资本等机构的青睐,完成了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近亿元的Pre-A轮融资,并计划于2025年完成第三轮融资。

  SNE Research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全球动力电池厂商装车量排名Top10里,6家中国企业;InfoLink全球锂电池供应链数据库指出,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Top10里,前九名全是中企。

  但在全固态电池领域,我国的商业化进展却有些滞后,大多数厂商2025年末—2026年初才能实现小规模量产。

  对此,深蓝汽车动力开发副总经理杜长虹气馁道,从时间维度来看,固态电池的发展可分成五个阶段,以丰田为首的日系企业现在处于工程车化阶段,而国内还处于材料到电芯的开发阶段,落后了3-5年。

  原因很简单,当我们还在攻坚半固态电池的时候,丰田、日立、LG新能源、三星SDI等日韩电池厂商已经跳过了这一阶段,猛攻全固态电池以实现弯道超车。

  ,早被日本写进了《蓄电池产业战略》。成果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2000—2022年3月末,全球绝大多数全固态电池专利出自丰田、松下、LG化学等日韩电池企业。其中,丰田从2012年就开始布局固态电池,积攒了超1300多项专利,是

  2024年9月12日,丰田汽车公司官宣,其固态电池生产计划已获得日本政府正式批准,计划于2026年正式启动固态电池的生产。初期虽产能有限,但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迅速扩大规模,至2030年后实现年产量9GWh的目标。

  更棘手的是,日本全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节点,大概率会提前。今年9月,丰田和日产宣布,将投资约1万亿日元(约合500亿人民币)扩大固态电池产能,日本政府大力支持,提供了高达3500亿日元的补贴,本田、松下、电装(Denso)等企业的身影也在其中。

  这意味着,全固态电池已成为日韩等电池势力新一轮博弈的聚焦点,合源锂创等固态电池企业扩大产能固然可喜,但要是只专注于抢夺半固态电池市场,导致全固态电池市场竞争失利,那我们好不容易从户口夺来的电池市场,建立起来的科技主导权,或面临被夺回去的风险。




上一篇:马斯克宣布xAI全股票收购X:合并后xAI估值800亿美元X估值330亿美元   下一篇:污泥浊水(wū ní zhuó shuǐ)又是什么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