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资委一纸“限金令”在金融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据《经济观察报》等权威媒体报道,国资委明确要求各中央企业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并对服务主业实业效果较小、风险外溢性较大的金融机构原则上不予参股和增持。这一政策被业界称为“限金令”,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考量和影响。
“限金令”出台后,多家央企纷纷响应,开始售卖手中的金融机构股权。例如,攀钢集团西昌新钢业有限公司挂牌转让凉山州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3%股权;中化资本多次挂牌转让江泰保险经纪股份,转让底价一降再降;中国保利集团旗下广州保利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更是将全部股份挂牌转让。这些举措不仅反映了央企在“限金令”下的无奈选择,也预示着金融行业即将迎来一场大洗牌。
首先,从金融风险的角度来看,“限金令”的出台有助于减少金融机构的数量、做大规模,从而降低金融风险。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拐点出现,经济进入下行期,中小金融机构多年积累的风险逐渐显现。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显示,部分银行处于高风险状态,虽然其资产规模占比较小,但绝对金额巨大。因此,通过重组或注资做大做强金融机构,成为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而减少金融机构数量、增加规模,则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降低内卷化现象,从而减少冒险行为的发生。
其次,“限金令”的推行有利于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减少“风阻”。在过去两年中,央行一直致力于降息以刺激经济增长。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遇到了一系列难题。由于中小银行以及部分央企背景的银行规模较小,在吸收存款、拓展业务上竞争不过大银行,因此只能通过高息揽存等方式来吸引客户。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使得货币政策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而“限金令”的出台则有助于减少这类打擦边球的行为,打破存款利率僵局,使货币政策得以更好地执行。
此外,“限金”令的推行还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金融大市场。过去,各地纷纷成立各类地方金融机构,形成了金融篱笆,割据一方市场。这种局面不仅削弱了全国金融市场的统一性,还限制了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而“限金令”的出台则有助于拆除这些篱笆,推动金融资源的集中和优化配置,从而建立全国统一的金融大市场。
随着“限金令”的实施,金融业的好日子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过去十多年里,房地产行业的火爆带动了银行业的繁荣,银行利润高企、增长迅速。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和利率的持续走低,银行业所获得的“利差”也在不断缩水。与此同时,金融业新一波降薪潮的来临也宣告了银行业“薪酬全社会第一”时代的终结。国家正在力挺科技创新,引导优秀青年才俊投身于科技创新领域而非金融行业。
当央企纷纷撤离金融业时,谁来接盘这些金融企业股权呢?或许有民企会考虑购买,但相信数量不会太多。毕竟民企也深知金融业的艰难处境以及自身在其中的局限性。因此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央企之间的股权交易,即将业务集中到少数几家大型央企手中。这样一来中国金融业将进入大企业时代中小银行、保险公司、券商等数量将会大幅减少。
这一趋势对于拥有头部金融企业总部的城市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例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将因此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这些城市作为金融中心将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和人才聚集从而进一步巩固其金融地位。然而对于那些依赖传统金融业的城市来说则可能面临较大的挑战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应对这一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限金令”并非一蹴而就的政策调整,而是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市场监管方面持续发力的体现。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是对当前金融市场的规范和整顿,更是对未来金融行业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它标志着中国金融业正逐步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注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
同时,“限金令”的实施也将对城市间的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过去,城市之间的竞争往往聚焦于金融中心的争夺,各大城市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金融机构入驻。然而,在“限金令”的引导下,这种竞争格局将发生转变。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注重科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以及营商环境的优化和民间活力的激发。
总之,“限金令”的出台是中国金融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金融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也预示着未来金融行业将朝着更加稳健、规范和高效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新和实践涌现出来,为中国金融业的繁荣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