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就是当日买入的股票,当日就可以卖出,这是世界主流股市的交易制度,但出于防范股市风险、保障股票市场稳定性和防止过度投资等,目前A股执行的仍是T+1交易。
基于此,股民只能通过对原有持仓操作来实现T+0。基本思路是先建立底仓,第二个交易日可以将持仓卖出,同时也能买入该股,通过这种操作可以实现在一个交易日内的低买高卖,达到T+0的效果。
目前市场上合计有202只T+0基金,基本属于ETF,其中以QDII基金居多,占到总量的近一半。
东财基金一级分类的T+0基金中,股票型基本是跟踪港股各细分领域指数,与QDII基金可并称为跨境类基金,而这类基金就是T+0的主阵场。
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丐帮子弟”,中概互联网ETF规模超340亿,恒生互联网ETF、恒生科技指数ETF等规模均超200亿。
但这些大块头今年均是亏损,今年来回报居前的还得是跟踪纳斯达克100的相关ETF基金,涨幅均超30%,正是如此,“定投纳指” 的口号今年来喊得尤其响亮。
由于港股今年行情非常萎靡,这些基金收益整体不佳,表现最好的是两只跟踪港股通高股息港元(930914.CSI)的基金,今年来平均收益7%上下。
货币型基金都是货币ETF,这类基金是常见的场内现金管理工具,规模普遍偏大,收益虽低但重在稳健,同时流动性较强。
债券型基金主要是一些跟踪国债、地方债、金融债、可转债等的ETF基金,是继货币ETF之外的另一个短期现金管理工具。
相对货币型ETF而言,债券ETF收益略高,是机构投资者的属地,机构对这些债券ETF平均持有比例达90%。
值得注意的是,可转债相对其他债券而言有明显不同,它既有债性又有股性,因此波动性也会大于纯债类品种。
最后的17只另类投资基金均为商品ETF,其中14只是跟踪黄金的ETF,今年来平均收益在8.5%附近。
剩余的三只分别是豆粕ETF、能源化工ETF以及有色ETF,前两者今年来收益均超11%,后者则处亏损状态。
不少韭菜幻想着T+0能帮助自己获得投资上更大的自由,但是这个交易机制是否真的能让自己赚更多的钱?不妨先在这些ETF上面练练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