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苍(cānɡ)椭(tuǒ)冕(miǎn)匆(cōnɡ)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时间:2024-06-03  浏览次数:663

  处理纠纷,不管是舆论纠纷,还是经济纠纷、责任纠纷,沟通无法解决问题时,大家已经习惯了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面对争议,告或是不告?

  面对舆论纠纷,中环拿起了法律武器。昨日,TestPV报道,,源于雪球用户“加息首季”发布的《中环股份天价接盘巨亏美企,国有资产面临重大风险》一文。

  纵观事件起末,“加息首季”称中环股份此举可能会导致国有资产面临流失风险,并从目标公司估值、当前IBC电池技术瓶颈、中环股份负债水平和盈利能力等多个方面,对此次跨国投资交易的合理性进行质疑。而中环则认为“加息首季”发布并不断转载《中环股份天价接盘巨亏美企,国有资产面临重大风险》等谣言帖,臆测、杜撰、编造吸引眼球的标题及内容,发布大量不实杜撰信息,抹黑中环股份和天津国资委形象。

  如果“加息首季”的文章确实如中环股份所描述的那样“杜撰、编造内容,发布大量不是信息”,那么沟通无效后,法律武器就是保障自身权益的最好工具。

  如果“加息首季”文中有质疑、情绪化的语言及表述,或是有中环股份所认为的“臆测、抹黑”,那这部分就是道德问题,上不了法庭。面对质疑,另一方可以积极回应质疑,消除质疑,但通常法律不是用来消灭质疑的。

  经济纠纷,有时候牵涉到技术问题。最近,有媒体翻出了数月前山东某电站投资商状告一组件厂的法律纠纷。起诉方称其电站项目于2017年、2018年三份合同采购光伏的组件已于2018年8月并网。自2019年上半年起,起诉方认为该项目业主提出光伏组件存在隐裂质量问题,此缺陷为不能容忍重大缺陷,为维护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

  作为一家光伏行业技术媒体,TestPV认为,组件的隐裂通常发生在出厂前制造过程、出厂后运输过程,到场后卸货及安装过程,运营中的运维过程。

  如果项目业主认为所购组件可能存在隐裂问题,那么最好的措施是在出厂前进行验货,或是在卸货前进行验货,以便确认所接收的组件是否有隐裂质量问题。之后还可以选择在并网前进行验收,以确认安装过程是否造成隐裂。当电站运营半年多后再提出组件的隐裂问题,这时候谁都知道,责任已经扯不清了。

  而且,不仅告或不告是个技术问题,如果此时有旁观者或是行业媒体就诉讼本身来指责当事双方的任何一方有诚信问题,特别是在还未完全习惯告或被告、更多同情原告/忽略被告的中国,如果仅通过诉讼本身来指责被告有诚信问题,那就既是“技术问题”,又是“道德问题”了。

  如今,除了官媒,更多的有自媒。作为官媒,一般认为他们需要积极地说正面的真话,作为自媒,一般认为他们敢于大胆地说负面的质疑。正是有了正面的真话和负面的质疑,这个社会才有价值导向,才有舆论监督。

  TestPV和众多行业自媒体一样,过去数年中除了积极地宣传光伏行业的正面信息,也发布了百余篇针对行业乱象的分析、批评、甚至批判曝光。然而,有些不喜欢被质疑的,面对舆论监督,往往喜欢选择收买、摆平,甚至用律师函、维权声明来吓人。

  无论是行业媒体,还是企业,在成立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家要负社会责任的团体。作为行业媒体,要说事实,讲真话,敢于批评,敢于揭露乱象,维护行业的舆论风气,不能臆造,不能无根据地指责。作为一家企业,当面对媒体或社会舆论的质疑时,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质疑,哪些是假设,哪些是忠告,哪些是提醒,哪些是批评。不要把质疑当成谣言,把批评当是杜撰事实,把文学表述当对立谩骂。




上一篇:关于大逆不道(dà nì bù dào)网友关心什么?   下一篇:有关触类旁通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