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末,新的法规和政令被颁布给红军,政令要求在未来发展国产的装甲战斗车辆,其中特别的规定要发展和生产一种小型侦察坦克用来和MS-1搭配用于执行侦察和通讯联络任务。
1927-1930年间,VOAO的设计局T-16轻型坦克的底盘为基础发展了几种超轻型坦克:T-17、T-21(仅停留在纸面)、T-23和T-25(同样仅停留在纸面)。T-23有两种型号:一种有炮塔,另一种没有。T-25是基于T-17的一种改进型号。
虽然这些车辆在设计中有许多的缺陷,但他们的性能在当时还不错,改正这些缺陷需要耗费大量地时间。所以苏联决定购买卡登-洛伊德 Mk Ⅳ的生产许可证。1930年,苏联从英国购买了26辆早期型卡登-洛伊德 Mk Ⅳ超轻型坦克。在苏联,这批车辆被重新命名为25-V(一些档案文件称为K-25)。同时,苏联政府也购买了许可证用于大规模生产。
根据生产计划,在1930-1931年,将生产290辆超轻型坦克,这之后每年生产400辆。由位于莫斯科的Autozavod #2 VATO(1932年,工厂被重命名为第37工厂)进行生产。
然而,苏联的工程师并不完全满意早期型卡登-洛伊德 Mk Ⅳ的性能,在大规模生产之前对其进行了改进(总设计师N. Kozyrev),车体的容积扩大,改良了传动装置,机枪塔换装为一挺DT机枪。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改进使得车辆可以更好地适应俄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和战术思想。
经过这些改进,新的超轻型坦克相对于英国的型号有了很大的变化。1931年2月13日,它被命名为T-27并投入使用。T-27同时在两家工厂进行生产,位于列宁格勒的布尔什维克工厂和位于Nizhnij Novgorod的一家新建的汽车工厂(后被称为GAZ)。
T-27的车体由轧制的装甲板铆接而成,部分为焊接,车顶有2个方形的舱门。所有的装甲板接缝处都用帆布垫片进行了密封,用于增大T-27的涉水深度。安装了一挺7.62mm DT M1929型机枪。T-27没有任何的内部或外部通信联络设备。两车之间的联络主要依靠信号旗来完成,这也是那一时期苏联坦克的典型特征。
车辆的动力来源于GAZ-AA水冷四缸汽油发动机(仿制于福特-AA)。在每分钟220转的情况下输出功率可达到40马力。有2名乘员:车长/机枪手和驾驶员。
超轻型坦克主要用于红军中机械化部队的侦察任务。到了1932年末,共成立了65个超轻型坦克营,每个营有50辆超轻型坦克。不久,这些营的数量就下降到了23个。
在红军最初的机械化部队当中,这些T-27超轻型坦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到后来,随着更先进的型号的发展,他们的作用开始下降。到了1937年1月1日,共有2547辆T-27仍在服役。
1930年初,T-27成功的用于在中亚的Kara Kum沙漠地区与当地反布尔什维克的叛乱者的作战中。之后,T-27开始淡出红军的一线部队,转为训练用途。一些超轻型坦克被送到OSOAVIAKhIM。在经过一些改进之后,T-27用于牵引营属火炮(37mm和45mm)。
到了1941年1月1日,仍有2157辆T-27在服役。其中的一些参加了最初阶段的卫国战争,使用T-27最后的一个有记载的战斗是在莫斯科战役期间(1941-1942冬季):1941年12月1日,一些T-27支援第71海军陆战旅在Yakhroma地区附近作战。
红军在使用中发现T-27非常简单和容易操作。不过,因为使用的是窄履带,所以不能有效的在沼泽和雪地使用。T-27的内部空间太小只有相对矮小的士兵才能进入,而且,根据以往的经验,缺少全方位旋转炮塔使得坦克的渡河能力不足,后来这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都在T-37和T-38轻型坦克上得到了体现。
苏联一直在试图扩大T-27的作战能力,例如,在1933年,布尔什维克工厂生产了一批安装37mm Hochkiss炮的自行火炮,该自行火炮以T-27的底盘为基础,一些车辆还加装了一挺DT机枪。因为车辆太小,所以弹药被分开放置在车辆后部拖拽的履带拖车内。
1932年,一辆T-27安装了一个火焰喷射器(喷射距离为25米),车辆在1932年进行测试。到了1935年,一共制造了164辆超轻型喷火坦克。但没有这些车辆的作战记录。
1933-1934年,Krasniy Putilovetz工厂的设计局研制了一种自行火炮,在T-27的底盘上安装76.2mm KT炮。火炮被安装在一辆车上,乘员和弹药被安置在另一辆车上。这个计划的5辆实验性车辆打算用于支援红军的机械化部队。
火炮被敞开直接放置在车体上,只有一个装甲防盾作为保护(就像普通火炮一样)。然而,由于底盘超载,以及发动机很快过热,所以新型车辆不能全速行进,不久研制工作就被终止。
1933年,Kurchevsky研制了一种安装76mm无后坐力炮的自行火炮,车辆成功的通过了检验场的所有测试后被运到部队实验,由于火炮的威力不够而且在开火的操作存在安全隐患而失败。
Grokhovskys的设计局亦研制了一种装备有2枚无控火箭的超轻型坦克,火箭被安置在车体的两侧。
1930年3月,根据M.N.Tukhachevsky的命令,建立了第一支现代化的空降部队。最初,部队装备的是MS-1轻型坦克,后来换装为T-27超轻型坦克,部队由4个营组成。1933年,每个营都包括有一个连的T-27超轻型坦克。
1935年的一次军事演习中,T-27由TB-1和TB-3轰炸机进行空中运输,超轻型坦克被一个专用的机械装置(A.F.Kravtzev设计)吊悬在机体的下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