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历史上的每一天,都是喜忧参半,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托尔斯泰是19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都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巨着,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劳动,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
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出生在离莫斯科不太远的一个叫做雅斯纳亚·波流纳的地方庄园里,父母都是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虽然他不满10岁父母就先后亡故,但由于家资厚富,所以他的童年始终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度过的。1844年考进喀山大学,在读书期间,他受到法国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对沙皇专制制度产生不满。1847年退学回家,在自己的领地上尝试改革,设法改善农民的处境,但这种改革很快就失败了。1851年,他到高加索的沙皇军队中当下级军官,亲自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就在这期间,他完成了处女作《童年·少年·青年》。说起托尔斯泰处女作的发表,这当中还有一段令人难忘的趣闻。1852年,托尔斯泰把处女作的第一部分《童年》寄给大作家涅克拉索夫主编的《现代人》杂志,他由于缺乏信心,在稿末和信中只署了自己姓名的缩写。不料涅克拉索夫对《童年》发生极大兴趣,他立即写信给作者:“我读了您的手稿,它是这样的引人入胜,我马上发表。因为没有看到续篇,我不敢把话说得太死,但我觉得,作者是有才华的……”后来他读了《童年》校样,又给作者写了信:“我可以肯定地说,作者是有才华的……请求您——如果您手里有续篇——就立刻寄给我。”不久,处女作发表了,立即轰动俄国文学界,屠格涅夫、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着名作家,对这部作品交口赞誉。托尔斯泰获得成功了。
托尔斯泰创作非常勤奋刻苦。他有句名言:“天才,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他为了创作以法国拿破仑入侵俄国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跑遍了莫斯科所有的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回忆录和有关材料。还亲自来到当年的战场,画地形图,访问参加战争的老人,整整花了6年时间才完成这部巨着。
1910年11月7日,托尔斯泰因患肺炎死于阿斯塔堡车站。他的作品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黄埔路陆军总司令部前进指挥所举行。受降席居中座的是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左为海军上将陈绍宽、空军上将张廷孟,右为陆军二级上将顾祝同、陆军中将萧毅肃。投降席上有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驻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茂三郎、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等7人。参加受降仪式的中国方面,还有国民党将领汤恩伯、工懋功、李明扬、郑洞国等。盟军将领有美军麦克鲁中将、柏德勒少将,英军海斯中将等。
上午9时整,何应钦将日军降书交付冈村宁次阅读签字。冈村宁次将降书一一阅读,签字时手微颤抖、签字盖章毕,低头俯视降书达50秒钟。9时6分,何应钦将蒋中正第一号命令交参谋长转送冈村宁次,冈材宁次再于受领证上签字盖章。9时10分,中国战区日本受降仪式完毕,日本代表退出会场。
何应钦向全国及全世界人士发表广播讲话,宣布南京受降仪式顺利完成。他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个日子,这是八年抗战艰苦奋斗的结果,东亚及世界人类和平与繁荣亦从此升一新纪元。”
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着名武装起义。192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派毛泽东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和发动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8月18日,毛泽东召开了改组后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次会议,讨论了秋收起义和土地革命等问题。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负责领导秋收起义。还确定了起义的进攻路线及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部署。经过一系列的组织和准备之后,9月9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团胜利地占领了平江县龙门厂。收编在起义部队中的邱国轩部叛变,向我军袭击,战斗失利,遂向浏阳方向转移。10日,第二团在安源起义,在接连胜利的形势下,团长王新亚麻痹轻敌,未及时撤出浏阳,起义军严重失利,人枪大部损失。毛泽东亲自指挥第三团战斗,相继歼灭反动武装一部。14日,起义军遭到敌人两个团的围攻,被迫撤退。起义部队受挫的实际教训,使毛泽东思考如何保存革命武装和如何把革命继续坚持下去的现实问题。
毛泽东科学地分析革命形势,提出把革命工作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在农村深入土地革命,发动农民群众,坚持武装斗争,保护和发展革命力量。29日,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时,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议,对部队进行了着名的三湾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对部队进行了组织整顿,建立了民主制度。为了扩大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的影响,最后确定部队的立足点,毛泽东指示分兵两路游击。27日,毛泽东率领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队伍,艰苦转战一个多月,行程四千多里,终于将红旗插上了井冈山,从此开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和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正确反映了中国革命和中国战争的规律,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是中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工农武装割据”,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主要内容。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