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潘汉年同是密会敌手同是悬念内容结局缘何不同
时间:2025-01-20  浏览次数:663

  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的中共特科在隐蔽战线上取得了极大的战果,不仅因深入敌人内部而挽救了无数革命同志,同时也狠狠打击了叛徒和告密者的嚣张气焰。

  与硝烟弥漫的战场前线相比,隐蔽战线的工作同样是艰巨、危险的,历史上也有很多地下工作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中同样诞生了很多代表人物,陈赓与潘汉年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可他们的人生最终结局却各有不同。

  后来中国革命的历程中,蒋介石曾成为最大的阻碍,但在国共合作时期,陈赓与蒋介石还有过一段交往渊源。

  1924年蒋介石被内定为黄埔军校校长,陈赓也在广州报考该校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面试过程中,陈赓那一句口号嘹亮的“报告”给蒋介石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第二次东征期间,陈赓担任主力纵队连长身先士卒,因过人表现还被蒋介石调回担任警卫,当东征队伍与敌人遭遇于华阳后,因敌众我寡的态势使得蒋介石陷入重围。

  局势在变化,陈赓始终是个能分得清大是大非的人,他绝不会因为被信任而选择阵营;当他发现蒋介石出现排斥中共党员的情况后,马上便去寻找周总理商量对策。

  “4·12”之后,蒋介石的狰狞面目展露无遗,也是陈赓在第一时间组织了“黄埔军校同学讨蒋委员会”,二人彻底走向决裂。

  两人曾于1926年一同前往苏联学习政治保卫,相比于成名已久的陈赓,顾顺章是回国后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期间才初露头角的。

  在这个关头,担任中央特科二科负责人的陈赓就第一时间表示:“只要我们不死,准能见到顾顺章叛变的那一天。”

  没想到此话一语成谶,顾顺章果然叛变了,要不是已经打入中统内部的钱壮飞,就连上海党中央以及江苏省委估计都要遭遇全军覆没的终局。

  蒋介石闻讯后非常高兴,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将他“争取”过来,陈赓软硬不吃搞得敌人很被动,只好被送到了南京。

  哪怕是当犯人被押送过去,陈赓的待遇依旧是与众不同的,谷正伦甚至拿着蒋介石的电报亲自到车站迎接,还有几个昔日“同班同学”亲自款待劝降,陈赓也全部无视。

  那几天,陈赓已经到了生死边缘,完全取决于蒋介石的选择;蒋介石辗转反侧,觉得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就决定再见一面。

  这次秘密谈话再度以失败告终,几个卫士应声而入用枪口抵住了陈赓的前胸,此时的陈赓似乎已经清楚了自己的结局,站起身来昂首走了出去,他也不知道蒋介石究竟会不会下令开枪。

  毕竟陈赓过去在黄埔军校威望极高,再加上他救过蒋介石的命,就算是考虑到舆论,蒋介石都没法动手,就这么静静看着昔日的学生去了。

  回到红军队伍后,陈赓的地位反而得到提高,与蒋介石也为了各自的阶级利益对抗着,他的军事能力更是得到彻底的体现,最终成长为共和国大将。

  “有骨气的读书人”是革命年代最宝贵的人才,潘汉年最早就是一位作家,1926年加入中共后,更是在整个左翼文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廖承志当时是八路军驻港办事处的负责人,他对潘汉年的到来感到极为高兴,由此开始了携手共建情报网络的征程。

  汪伪特务头子李士群、胡均鹤等考虑到“给自己留条退路”,采取了联蒋又联共的态度,潘汉年为了获取到更多情报也与他们产生交集。

  胡均鹤在抗战期间确实有过一些积极表现,曾帮助刘晓等同志撤离敌占区,还曾到淮南给新四军送过情报和药品。

  1943年,担任华中局情报部部长的潘汉年则依托此机构指挥南京、上海等地的情报工作,更是繁忙起来。

  潘汉年十分着急,想要进一步得知敌人的具体消息,但在与胡均鹤等人的联系中断后,很多情报没法收集回来,不利于工作的继续展开。

  为此,他还特意向饶漱石表示:“我想要去一趟解放区,重新部署那里的情报工作,同时想办法与李士群恢复联系。”

  令他没想到的是,李士群就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哪怕他过去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依旧是“戴着面具”。

  南京的环境是极为复杂的,经过深思熟虑后,潘汉年还是决定去一趟,若是搞不到有用情报,接下来的工作也很难展开。

  令他没想到的是,抵达南京见到李士群后,李士群却说:“汪先生心情不好,他打算搞议会政治,听说你来了他也很高兴,想要和你谈一谈。”

  若是他要与汪精卫这种人见面,就必须要去征得组织的同意,问题是从南京到延安的通讯并不方便,想要汇报估计也都来不及了;要是直接表示拒绝,那显然是不明智的,他本人就在南京,很容易被李士群所扣。

  李士群的用意也很简单:通过潘汉年这位着名中共代表在汪精卫面前邀功,使得他在与周佛海的矛盾中多一些获胜筹码。

  汪精卫当时告诉潘汉年:“我认识你们的毛主席,过去我是主张联共的,后来发生误会了;你们与蒋介石没什么搞头,他是独裁的,我要搞议会政治,吸收各党派参加。”

  各种弯弯绕的话说了不少,潘汉年也明确表示:“新四军的发展是肯定的,如果将来你感到与日本人合作有困难,要另找他路时,新四军会给你一个转身的余地。”

  只能说,这次双方见面是潘汉年在受要挟的情况下被迫去见的,没有办法请示上级,汪精卫在会谈中说话的内容多为试探,也没谈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正是因为没谈什么具体的事情,潘汉年就觉得此次见面无关痛痒,待他回到淮南根据地后,就把日伪军“扫荡”的情报报告给新四军总部。

  正巧1945年要去延安参加七大,潘汉年又打算趁着这个机会直接汇报给毛主席,没想到国民党那边在抢先一步知道这件事后大造舆论攻击中共,延安方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斥责国民党造谣生事。

  由于太过紧张,他连说话都变得极为磕巴,毛主席还说:“你不用紧张,这几年在敌后的工作中央是了解的,对你也是完全信任,外面的谣传我们并不相信,你也不用害怕。”

  一直到1955年,因饶漱石等人的问题爆发后,潘汉年才找到陈毅详细说明了这件事的情况,可此时再说,已经太晚了。

  虽说他在1982年还是被恢复了名誉、追认了历史功绩,可从他个人的人生而言,这一切还是来得太迟了。

  若是他能在回来的第一时间就说出实情,历史一定不会是如此悲剧的走向;为了革命事业奉献终生,却因为如此一次疏忽而落得如此境地,确实令人唏嘘。

  陈大将是被捕后见面的,到根据地时也全部向组织说明了。潘是没有向华中局饶汇报,中央询问时也谎言说没有见面,在延安也没汇报,一直到建国后镇反中知情人被抓他才向陈毅坦白,这性质完全不一样




上一篇: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国家主席梁强就中越建交75周年互致贺电   下一篇:场景品牌三翼鸟的诞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