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义评书单田芳是传言还是实锤?
时间:2024-08-29  浏览次数:663

  S交易折扣反映了资产估值和实际价格之间的差异。市场不缺买方:每年交易额不断上升,也有更多买方涌入市场。但为何折扣深?本文试图解读折扣来源和应对措施。

  S交易打几折?看似简单,也是一个最难回答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剖析折扣的由来,并针对卖方出售资产给出应对措施,试图一劳永逸地来解读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这篇论文提供了很好的可参考依据:“在2006-2014年中间的交易,从不同中介统计的折扣率为13.8%。在2008/09金融危机中,折扣方差急剧增大....2009金融危机时,平均交易价格为NAV的54%....10-13年为84-86%...到2014年为93.4%”

  折扣通常是指资产的交易价格除以基金GP给出的资产净值。资产净值是指标的基金所有被投企业股权的评估价值汇总,减去基金的待付业绩提成和当期运营费用。用公式表达则为:

  进一步拆分等于:(基金份额真实价值 - 流动性折扣 - 交易成本)/ [(GP评估的企业价值 x 股权比例)- 待付业绩提成]

  简单为概括:折扣反应的是市场的买方因素 + 标的因素。由于GP通常会在季度运营报告调整被投企业的股权价值,基金份额的真实价值又需要反应如下参数:

  所以抛开买方因素(流动性折价和交易成本),倘若一个资产的定价是100%(没有折扣),它有几个隐含的假设:

  只有当以上所有前置条件有效的情况下,排除所有标的自身的因素,折扣才是真正反应买方为卖方提供流动性,卖方所需支出的交易成本。从上述论文可以看出,在市场健康的情况下,折扣率平滑在80-90%;在极端市场情况中(例如金融危机),除了流动性溢价提升,以上部分或全部四点前述条件部分成立/不成立,才会出现极端5-6折的交易价格。

  到底平均打几折?买方都是谁?假如资产好,为什么有人要买卖?我们经常得到的卖方反馈是,买方给的报价太低,是不是市场上并没有那么多买家。

  人民币市场买方很多:笔者可以统计在2023年发生工商变更的S交易规模约314亿元,在今年预计达到400-500亿;光是2024上半年就有200多个买家完成了工商变更,显然交易非常活跃。所以笔者认为,在资本市场极度动荡的情况下,标的自身因素是主要的折扣来源。

  首先二级市场可比估值体系,不具备强有效性。结合近期IPO变化和股价波动,除了个别标的以外,小盘股并不像美股具备市场有效性。中概/港股解禁后大跌,A股此起彼伏案例屡见不鲜。这对用可比法评估一级市场未上市企业难。大部分市场参与者已经对此点形成较强共识,因此也令市场普遍认为估值定价是S交易的难点。

  第四,成长资产估值体系缺乏及时性。中国大部分基金按照成本法或上一轮融资估值,来出具基金运营报告。并且国资和金融机构为了财务报表的持续盈利增长,要求估值许涨不许跌,对于在近期12个月内未融资/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公司来说,这降低了标的资产估值的有效性。特别是21/22年完成融资的企业,即使从23年下半年开始资本市场和经济环境发生转变,许多基金报告依然还是维持此前的融资估值。

  不同的卖方也有各自的判断维度。S交易通常来说,出售方可以是LP卖份额,也可以是GP做接续基金。GP有更多的被投企业信息,来做出上述深度纵向的判断和预期;而LP有更多的基金覆盖,可以通过其他一级市场企业的估值和发展水平,进行横向的判断。由于S资产本身是一个组合,采取更加保守的假设,也是应对信息缺失或不对称情况的平衡措施。

  第三步,在继续持有和出售之间做出权衡,确定交易目标,计算合适的资产折扣率。有了退出价值的DCF,就可以通过一个要求收益率,计算出今天标的资产的价值。在笔者过往交易成功案例中,因客观因素(例如母基金产品到期)或LP出现急迫流动性需求不得不卖的情况占大多数。这是因为,买方对投资收益率有一定要求,低于卖方的资金成本或放弃这块收益产生的附加价值,有利于帮助买方将收益提升到自己的预期。例如,卖方接近破产,融资成本在年化40%以上,它愿意通过交易让渡给收益给买方。按照4年的投资周期,每5%的预期收益率差,就意味着20%的价差空间。倘若卖方的融资成本低,或对于资产预期收益远高出市场平均水平,则难以达成交易。

  所以结合标的资产的情况,卖方需要清楚自己的标的资产、融资成本/资金使用效率、交易目标,来制订预期收益率和决定折扣区间。

  总体而言,落到具体案例,折扣率也看行业和企业阶段。上市预期明确、企业财务健康、融资节奏良好的资产,折扣率低或几乎没有折扣,这些在硬科技赛道尤其显着;20/21年最后一轮融资的消费类企业,退出估值逻辑从P/E倍数对齐A股上市公司到港股上市公司,加之投资人对流动性的顾虑,导致现下折扣率大;收益结果0/1分化严重的医疗资产,折扣率难以制订,导致难以成交;一个份额里面的早期B类项目,因为退出周期长,通常折扣率也更大。一般卖方很难接受亏本卖,所以近几年交易也可以看出,基金规模和行业偏好都出现一遍倒的情况,主要是小规模硬科技基金。

  一是靠关系从上往下推交易。与盲池基金(更看重团队)和直投项目(快速初筛)不一样:1)S交易需要耗费执行团队资源,这包括梳理基金现状和对于被投企业进行建模;2)由于投资久期更短,业绩立竿见影,团队也承担了真实的业绩压力。领导必然有决策权,但也依赖于执行团队,对于海量资产给出判断和建议,并结合整体项目漏斗安排优先级。

  其次,市场噪音、动机误读或机密信息外泄,也会对被投企业和GP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配合程度下降,甚至造成交易流产。

  这两种情况,追根溯源反映了:1)卖方无法对于资产进行有效判断,希望完全借助市场来定价;2)即便有报价也无法判断其有效性,所以希望找更多的买方;3)对于买方市场和流程不理解,又希望立竿见影。考虑一个活跃买方每年要筛选150到300个项目,评估资源非常有限,需要卖方提前充分准备。受制于未来合作的可能性和维持市场友好关系,除了委婉拒绝,买方也可能会给出模糊反馈,容易导致卖方无法判定询价资源的倾斜。

  第一,了解市场交易标的。这里人民币市场比较方便地方在于工商透明,虽然变更由一定延迟性,但观察整体市场标的基金的总规模、行业赛道、Vintage可以快速总结出一些市场规律。在赋航资本团队整理的《S市场2024年中分析报告》有更详细的分析。

  第二,根据买方出资属性匹配合适的范围。不同的买方对于GP要求、基金DPI回款期限、账目浮盈都有不同;例如保险只能投资符合331的GP;信托/银行系LP有强制的DPI年限要求;S基金/母基金对于GP品牌度包容度更高。有国资属性的S基金更看重GP品牌和其他LP背景,历史上投资Early S更多,并更愿意与国资交易;财务诉求的买方更加倾向于Mid/Late S;民营的S基金或个体决策效率高,但出资规模受限。

  第三,定位认知和投资偏好。现下许多LP有交叉验证的渠道,倘若还有直投能力和口袋,对于企业也会有更独立的判断。通常来说,1)过往投资轨迹产生的认知,2)目前建仓的进度情况,会很大程度影响单一买方在同类机构中对于标的资产的定价,这里可以通过查阅工商数据和口头交流来做进一步的了解。比较幸运中国市场的工商信息透明程度高,卖方可以汇总潜在买方所有已投项目和通过GP覆盖的企业,或高频的买方沟通,来横向对比和总结。在交流项目时候,除了避免负面评价对方已投项目,转让方还可以重点了解其现下建仓方向和对不同资产的观点,来判断买方对于标的涉及行业的喜好程度。

  买方对重点项目或者GP的过往认知和认可,能提升交易沟通效率和定价。反而言之,倘若标的基金涉及过往被否的企业或对GP有顾虑,则整个交易需要更多的论证工作。卖方可以根据:1)自身买方市场覆盖和认知程度、2)横向对比所有市场竞品资产来分析标的、3)提前制订交易目标和明确流程,来决定投入内部资源还是聘请第三方中介,来评估和执行一笔交易。

  S交易折扣反映了资产汇报估值和实际能够成交价格之间的差异。市场每年交易额在不断上升,也有更多的买方涌入市场,所以市场并不缺买方。笔者认为:普遍认为高的交易折扣率,更多来自于标的因素。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市场这两年资本市场变化快、行业热点轮动、IPO收紧,再加上成长资产许多公司估值已经倒挂,未明确减值。

  中国S市场仍然年轻,不充分具备以上三个条件,这就导致折扣方差大,资产之间缺乏可比性,整体交易转化率低。

  本文主要阐述了折扣的形成和提升价格的应对办法。其他事务性事项,例如税务、法务、国资出售流程、优先受让权、如何尊重GP的诉求,对成交也至关重要,但篇幅有限在此不做赘述。希望本文可以抛砖引玉,结合笔者6年的S交易经验,为有意向出售资产的卖方,提供一条清晰可执行的交易路径。




上一篇:调味篮尺寸什么原因?   下一篇:有关城(chénɡ)哎(āi)实(shí)肮(ānɡ)这是个什么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