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后会无期》,让偏居一隅的东极岛,成为许多人心驰神往的旅行圣地。当电影主题曲的歌声渐起,沉浸在剧情里的观众并不知道,歌里唱着的就是这片海上发生的真实而惨烈的历史: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
在东极岛上拍摄时,电影制片人方励偶然从渔民口中听说了这个故事:1942年10月,被日军征用的“里斯本丸”号船押运着1800多名英国战俘从中国香港驶向日本,途经舟山海域时,未按国际公约悬挂运送战俘标识的“里斯本丸”号被美军潜艇误击,危急时刻,舟山渔民撑着小船、划着舢板,舍命救起了384名英军战俘,但仍有超800人不幸遇难。面对这段尘封许久的历史,不要说世人,就连很多当事人的后人,也并不清楚“他们为何离去”。
出于好奇,2016年起,研究地球物理学出身的方励带队展开了对“里斯本丸”号的勘测工作,他们发现,在「30°13’44.42N 122°4531.14E」这个坐标上,海底沉船的钢铁物理属性与“里斯本丸”号建造的历史、物理及机械结构完全吻合,它就是“里斯本丸”号的残骸!有那么一个瞬间,方励站在勘测船的甲板上,吹着阴郁的海风,看向自己的脚下,当年有800多个和自己儿子差不多大的年轻人,就葬身在船下面30米的海里,直到现在,还在那里!
时间不等人,当年的亲历者正在一个个离去,于是方励开始了对“里斯本丸”号当事人的抢救式采访,他登报纸、上电视、找私家侦探,走遍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采访到120多个英军战俘家庭,包括美军潜艇士兵和日本船长的后人。沉入海底的船“浮”了起来,成了谜的人逐渐清晰:为了求生,皇家医疗兵中卫Porter冲出船舱,被开枪打死,而他的儿子在受访时说,你是第一个告诉我我爸爸是因何而死的人。Richard Penny遇难时只有22岁,他给自己年仅5岁的弟弟留了个字条,用大写的最简单的英文,告诉弟弟要照顾母亲,撑起这个家。舟山渔民林阿根13岁时,父亲出海再也没能回来,15岁的他发现落水的英国人时,立刻和村民们一起出海救人,看到一个拉一个,一个又一个。遇难的英国士兵John写了一封家书,告诉家人想和中国姑娘梁素琴结婚,这封“遗书”一直被John的妹妹放在钱包随身珍藏,这位未曾谋面的中国“嫂嫂”也被她一直记挂……善良的人,痛苦的人,悔恨的人,无措的人,他们像一块块拼图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游回到这片海上,还原了那段应该被铭记,更应该被避免的历史,历时八年,《里斯本丸沉没》终于登上大荧幕,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是一部不能配爆米花和可乐的电影,尽管耗资不小,但题材厚重,票房几乎是可以预见的惨淡。不过,电影上映以来,无论是主创,还是热心观众,大家都在不遗余力得像当年“抢救”那段历史一样,在电影市场里抢救着这部珍贵的作品。《里斯本丸沉没》豆瓣评分涨到了9.3,票房升到了1800万,超过专业票房预测数据的四倍。更可贵的是,越来越多人看到了里斯本丸这个有点拗口的名词,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这段发生在舟山海上的历史,多年寻而不得的“梁素琴”随着影片的口碑发酵终于有了消息,隔了半个多世纪,大洋彼岸的两家后人通上了电话,互诉衷肠……
真相能带来更多的真相,力量能赋予更多的力量,《里斯本丸沉没》值得被看见,作为观众,我们不该沉默。
前不久,在里斯本丸沉没的海域,影片制作组和遇难者后人共同举行了一个安息仪式。祈祷词中有这么一句话:“他们永远不会老去,徒留我们日渐衰老。他们永不为耄耋所难,永不为残年所累,在每一个日出日落的时刻,我们永远铭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