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优秀的“淮海女儿”徐州7位女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唱响时代传承之音
时间:2024-04-19  浏览次数:66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坚定文化之根、赓续历史文脉具有重要意义。拥有6000年文明史和26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拥有丰富而厚重的文化资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彭城儿女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了多彩的民间艺术。

  近年来,我市非遗事业繁荣发展,非遗保护与传承成绩硕果累累。目前徐州市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在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人(包括公示期内4人)、省级非遗项目89个、省级非遗传承人49人,省级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2家、市级非遗项目159个,市级非遗传承人231人,市级非遗传承基地42家,市级非遗工坊18家。在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人(包括公示期内4人)中,女性非遗传承人为7人。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女性力量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扬。

  赓续历史文脉,绽放巾帼风采,徐州的女性非遗传承人一直在奋斗。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7位女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领略她们身上的巾帼力量。

  蒋云霞,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是徐州梆子蒋门第六代传承人。自幼随父亲蒋天玉学艺,她不仅继承了蒋门梆子的传统,还吸取兄弟剧种和民间曲调的营养,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她的唱腔以雄健、刚烈为主、高亢、激越,同时也不乏清爽、温柔之韵味。表演注重人物,追求程式美,但又贴近生活、真实可信。蒋云霞在剧目中主要担任旦角、青衣等行当,主演剧目百余出,代表剧目有《刀劈杨藩》《穆桂英挂帅》《燕王征北》等。

  王桂英从小在父亲留下的木雕图案和母亲留下的绣品中对剪纸产生了浓厚兴趣。王桂英的剪纸有别于传统剪纸技艺,作品淳朴豪放,视野开阔,自成一家。而且她的作品从来不打草稿,“闭目如在眼前,出手如在剪下”。

  其作品既有原生态,又具有现代感。她的创作灵感源于对事物的潜察默记,代表作有《洗床单》《农村生活剪纸》《春耕秋收》等。

  为了弘扬剪纸艺术,王桂英招收了于敏等徒弟,并主动与当地中心小学联系,给剪纸兴趣班的孩子们义务上课。

  张巧玲,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曲协副主席,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琴书代表性传承人。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名师带徒计划”首批、第二批名师,“大运河江苏流域戏曲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首批专家。

  张巧玲1977年师从于魏云彩先生。40多年表演、传承生涯,形成了声音圆润、表演真切、形象生动的个人风格,为当代徐州琴书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水漫金山》《游西湖》《一个女人三个娘》《虞姬赋》等。原创作品相继获全国、省创作、表演一等奖。原创曲目《有情有义徐州人》被收入“中国文化遗产抢救丛书”。多年来致力于对传承人的培养,促进形成了徐州琴书全国、省、市传承人三级梯队格局。多年来,在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作为特聘教授,为选修课学生讲授徐州琴书。培养少儿演员已数次走进中央电视台。

  燕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燕凌出生于梨园世家,戏路宽、文武昆乱不挡,多行当兼收并蓄,现为徐州梆子剧种的领军人。代表剧目有《华山情仇》《秦雪梅》《杨门女将》《三断胭脂案》《红楼梦》《又一村》《桃花庄》《母亲》等30余部,成功塑造出三圣母、沉香、秦雪梅、穆桂英、吴南岱、贾宝玉、李玉琴、雷玉影、李秋荣等诸多古装戏及现代戏的人物形象。

  曾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文化部全国梆子剧种汇演“优秀表演奖”;全国梆子剧种声腔展演“优秀表演奖”;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优秀表演奖”;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表演奖”;江苏省首届青年戏剧节“最佳表演奖”;江苏省首届文化艺术“茉莉花奖”;江苏省第三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唱腔设计奖”;江苏省第五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唱腔设计奖”;江苏省“五一工程奖”;江苏省新创剧目评比展演“优秀表演奖”;成功举办的《燕凌—徐州梆子戏大型交响乐演唱会》曾出访奥地利、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受到国外友人的赞誉。

  井秋红,徐州香包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14岁开始跟母亲曹凤英学习刺绣和曹氏香包制作工艺,现为徐州曹氏香包有限公司经理兼管香包制作过程工艺管理。

  井秋红作为曹氏香包第三代传承人,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并打破了家庭传承的模式,积极带徒授艺,传承、发展徐州香包工艺。井秋红在面向社会招收学员的同时,还和当地的高校建立了联系,在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相继开设了关于徐州香包工艺的课程,她的香包传习所成为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实验基地之一。

  王晓红,1974年出生于梨园世家。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浓郁的家庭戏曲氛围的熏陶,使王晓红从小就对江苏柳琴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4岁时便跟母亲学习唱戏,并从此走上表演艺术道路,扎下了深厚的艺术根基。

  刘印玲1980年出嫁后跟公婆学习纸塑狮子头制作技艺。40多年来,她不仅熟练掌握了邳州纸塑狮子头的制作,更不拘泥于父辈的一家祖传技艺,遍访邳州民间扎塑艺人和民间绘画及其它门类的民间艺人,吸取众家技艺之长,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研究,更新材料创新品种,扩大邳州纸塑狮子头的使用范围。




上一篇:1991年贵州一男孩被拐爸爸抑郁跳楼多年后妈妈发现儿子是网友   下一篇:有关混淆是非(hùn xiáo shì fēi)后续报道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