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啦!”8月,云南省南华县雨露乡洒披武村,随着一声欢呼,早就在山脚蓄势待发的人们一起冲上山。“看,这堆青草下准有好东西。”“菌向导”何存亮背着竹篓,身后是跟随他一起进山採菌子的游客。
腐叶与青草下面,有不少等待被发现的菌子。地处滇中腹地的南华县,林地广袤、森林类型多样,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孕育出300多种野生食用菌。
“10年前哪敢想,捡菌子能变成‘香餑餑’?”何存亮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竹篓裡已装了牛肝菌、青头菌等七八种山珍。作為“菌向导”,他不仅要熟悉每种菌子的生长习性,还要时刻绷紧安全弦:“有些菌子有毒,认错了可不行。”
南华县各乡镇,大喇叭裡播报着毒菌辨识知识,村干部挨家挨户发放的防控告知书上印着12种剧毒菌的高清图片﹔当地还制定村规民约,划分鬆茸、牛肝菌等主產区,分区域重点管护……一套科学防控体系守护着游客的安全。
近年来,跟着向导进山捡菌子已成為南华县旅游的特色项目,亲子研学、深度体验、菌子宴制作等多种玩法很受欢迎。从单纯採售到深度体验,当地将菌子做成了“可触摸的生态课”:研学基地裡,孩子们拿着菌类图鉴蹲在林间观察,跟着村民学辨认蘑菇﹔山脚的菌子宴工坊中,游客亲手将现採的菌子切片下锅,在“咕嘟”冒泡的土鸡火锅裡,尝一口地地道道的林间美味。
像何存亮这样的“菌向导”南华县有近千名,旺季时一天能带三四拨客人进山。县城裡的冷链物流车每天清晨出发,将鬆茸、羊肚菌等发往各地,甚至通过跨境电商送到异国餐桌。
為了让山林馈赠更可持续,当地把目光放得长远。南华县制定出台了鬆茸等食用菌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实施“鬆茸採集方法”“牛肝菌採集方法”两项地方标准,并划定6个野生菌保护区,面积达到202.6万亩﹔高标准建成17片8140亩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科学保育。
“以前每到出菌季节,全村老少都会上山找菌,一些刚长到手指头大小的菌子就被採摘了。有时村民还会因為抢菌窝发生纠纷。”五街镇咪黑们村村民罗成章说,“如今村民们都知道要科学採摘、促繁,鬆茸的產量、质量逐年提升。”
2024年,南华县野生菌集散交易量13833.5吨、交易额超19亿元。从山林间的悉心守护,到餐桌上的鲜美滋味,再到產业链上的创新活力,一枚枚山林间冒出的“金疙瘩”,正撑起一条生态保护、农文旅融合的特色產业链。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