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有关人教版小学教材中插图事件引发舆论广泛热议,细品那些插图,不好看反倒是次要,插图中所隐藏的潜在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其实,人教版教材不仅仅是插图有问题,其所选文章也存在广泛争议,譬如说有读者反映,教材中有关美德的故事,主人翁多为外国小孩,而有缺点的主人翁的故事,则多为中国小孩。
我们小学教材里面,有关美德的故事,大都用外国小孩的名字,而且很多都是圣经里出现的名字。有些缺点的故事,就是中国的小孩子,如小明、小红、小刚啥的。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其实回想起来,说得再早点,70后、80后这批人,印象中小学课本中好像也是如此。仔细揣摩揣摩,感觉这事蛮可怕的。偶尔一例问题不大,但案例一多,给人造成的感觉就是:中国的孩子都是坏孩子,外国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教材如此编撰,或许这事是无意之举,但仔细一想还是让人后脊不由阵阵发凉。
一个国家的教材,特别针对小学生的教材,对于国民的精神塑造之重要不言而喻,对于个体而言,它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它可以塑造一个国家群体意识和群体形象。而且这种影响力都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的,一旦形成要想改变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