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的志愿服务温暖美好生活
时间:2024-12-15  浏览次数:663

  12月7日,在石家庄火车站為民服务台,河北省爱心公益协会的志愿者正在為旅客提供咨询服务。 本报记者赵泽眾摄

  因志而行,因愿而动,在国际志愿者日主题活动期间,河北省各地各部门广泛开展多项志愿服务活动,将文明新风融入千家万户,描绘出美丽风景。

  近日,记者採访河北省部分志愿者、志愿者团队,了解他们以细致入微的志愿行动温暖着基层社会的点点滴滴。

  12月7日7时40分,石家庄火车站志愿服务项目当日带队队长王铭坤准时来到火车站东广场,等待志愿者们集合。

  给60多名志愿者分配好岗位后,王铭坤开始到各个点位继续开展针对性培训:“遇到旅客的咨询,咱们一定要放慢语速,详细解答问题,还得给他们指清楚候车的地点、出行的路线。”

  从大一入学开始,王铭坤就加入了河北省爱心公益协会,志愿服务几乎填满了他的课余时间,累计志愿服务时长已超1100小时,即将成為五星级志愿者。

  在火车站提供志愿服务,志愿者不仅是“活地图”,还要有眼力,能随时发现问题,主动上前提供帮助。“熟能生巧吧,在志愿活动中不断面对旅客的各种问题,我也逐渐由生疏转為熟练。”王铭坤说。

  忙完培训,王铭坤走向石家庄火车站的為民服务台,途中不断有乘客过来咨询。尽管已到休息时间,他仍耐心地解答问题。“乘客看到我身上的这件红马甲,就知道我是志愿者,出於信任才向我寻求帮助。”他说,能帮助乘客顺利出行,能听到一声声“感谢”就很有成就感。

  河北省爱心公益协会创始人、执行会长李昆介绍,协会的石家庄火车站志愿服务项目在石家庄火车站东广场和西广场都设有志愿岗。志愿者中有每天都在车站带队的70岁老党员,有双臂截肢的残疾人,还有很多大学生。去年1月至今,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1.9万人次,服务旅客近8000余万人次。

  当青春与志愿服务相遇相伴时,就变得更加多彩。志愿服务為青年人奉献爱心、传递温暖搭建了广阔舞台。

  每月的第一个周六,河北大学“爱满夕阳”為老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者们都会开展爱老敬老行动。贯穿全年的常态化关爱老年人服务已成為河北大学青年志愿者的日常工作之一。

  志愿者们与河大社区的空巢老人们建立一对一包联,组建应急小分队,针对空巢老人、患病老人等不同类别群体开展36项“点单式服务”。

  在今年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上,河北大学“爱满夕阳”為老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全国银奖。

  河北大学团委老师唐雯介绍,学校团委依托师生两大群体,推进具备河大特色的志愿服务工作全链条建设,今年以来,该校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42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13万小时,近4.5万人次参与其中。

  “阿姨,您已经诊间结算过了,隻需在这边等着药房叫您取药就可以了。”“您好,小姐姐,共享中药房,请走到前面微创楼1楼。”……走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门诊大厅,就看见一群戴有“白求恩志愿服务队”臂章的志愿者活跃在人群中。

  她们熟知医院的空间布局、就医的各项流程和诊疗信息,志愿服务内容覆盖门诊就医、检查、取药以及送入院等全过程。

  12月9日8时,导诊的志愿者吕超看到门诊大厅一位老人面露难色,立刻上前询问。得知老人因着急出门没有带医保卡,又不知该如何操作,吕超手把手帮助他使用手机上的电子医保卡完成了挂号缴费。

  在此之前,她和同事们匯总了患者的就诊建议,根据不同人群开展志愿服务,不仅提供轮椅、纸杯、口罩等物品,还设计了可以记录患者信息的候诊卡片。

  东南正村有60周岁以上的老人272人,其中约四成是留守、独居和空巢老人。开办在这裡的“爸妈食堂”已经运营3年了。冬日裡,老人们聚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嘮嘮家常、唱唱歌、晒晒太阳,中午就在“爸妈食堂”一起吃饭。

  3年前,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武风文,偶然得知爱德基金会和阿裡巴巴联手推出关爱农村老年群体的“爸妈食堂”公益项目的消息,便申请在村裡成立了全县首家“爸妈食堂”。

  全村日常有42位老人来“爸妈食堂”就餐,但当时提供服务的人手不够。武风文四处寻找爱心支持,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

  如今,东南正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队伍已经壮大起来,“爸妈食堂”的饭菜越来越丰富,一周不重样。

  前不久的一堂线上“红色科学课”,让来自河北、四川和青海5所大中小学的近200名学生,一起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这堂课的主讲老师是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退休教授王永清,目前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学院支教。还有一位老师是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薪智,正在青海省倒淌河小学支教。

  2022年,河北大学退休教授王永清和妻子孙荣霞响应教育部实施的“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跨越2200公裡,从河北保定到四川凉山支教。去年7月支教期满后,他们又续签了一年支教协议,继续留在凉山。

  “隻要身体允许,我们还会在‘银龄教师’这个岗位上一直干下去。”王永清说。在他看来,山那边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对教育的热爱。

  “尊敬的救命恩人,您好,我是……”12月5日,在石家庄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曲周县退役军人宋卫东,收到了受捐者家属的感谢信。

  宋卫东今年34岁,是一名装修个体户。他18岁入伍,退役后每年定期献血。2012年4月,他参加了造血干细胞血样採集活动,成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今年4月,宋卫东接到县红十字会的电话。“工作人员跟我说,我和一位血液病患儿配型成功了,问我愿不愿意捐献。”宋卫东说,他当时没有丝毫犹豫,“捐,一定捐!”

  看到受捐者家人写来的感谢信,宋卫东很惊喜。他说:“信裡说,受捐者还是个孩子。我觉得缘分太奇妙了,希望能给这位素未谋面的小朋友带去生的希望。”(记者赵泽眾)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上一篇:12月13日涨停复盘:抖音豆包概念走强三维通信等多股涨停   下一篇:中邮多策略灵活配置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