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定调经济走向
时间:2023-12-16  浏览次数:663

  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因此,本次会议尤为被外界关注。

  “针对2023年中国经济总结的经验,遇到的问题、风险、挑战,包括对2024年国际国内环境的分析,都在释放一个信号,就是2024年稳住中国经济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公告本身来看,方方面面都意味着2024年是拼经济的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基调强调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而今年的会议中,总基调的表述变成了“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中国经济最担心的就是大起大落,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以比较稳的姿态,比较好的速度来发展。”

  “2024年在稳经济的同时,要争取更好的发展,稳中求进,稳是前提,进是目的,以进促稳,就是说我们明年的经济工作在今年的基础上,是一定要前进的,只有发展才能保持稳定。”

  “逆周期和跨周期同时出现,实际上也表明我们的经济宏观政策,是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的,也就是说它要覆盖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经济建设,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对于未来的这种情况的调节。

  实际上逆周期可能体现在比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明年应该是要进一步发力的;对于跨周期调节,要体现高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怎么打开未来的空间,也是一种结构性的调节。”

  值得注意的是,“先立后破”是首次提置于会议总基调的地位,有分析认为,这一提法意味着后续在经济工作的总体推进中,新机制与新模式的建立的优先级将显着提升,破旧工作和破旧影响将会有所控制,在防范经济失速风险的情况下推进高质量发展与结构性改革。而中小银行、地方债、房地产风险整体可控,化解风险工作或将更加温和稳健。

  “必须要把握好,先立后破,因为我们近几年的工作都是在立和破方面出现了偏颇。有些目标是正确的,但是还没有把新的体制、新的机制,新的运行方式,新的思维方式先立起来,然后先破除了原来的管理体制、机制、做法甚至运行,所以出现了系统性紊乱。它不仅是一个指导思想,也是一个工作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风云变幻,俄乌战争、哈以冲突持续演化冲击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美旧金山会晤后出现关系缓和稳定迹象,但全球贸易疲软,经济蹒跚乏力,金融市场动荡,中国外部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

  根据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全球经济全年预计增长2.9%,这个数字不仅远低于2010年至2019年的历史平均值3.7%,甚至也低于2022年的实际增长。IMF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3%,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降为2.9%。预计2023年通胀率降至6.9%,2024年会进一步降至5.8%。当前全球经济在过去几年严重冲击中持续复苏,但复苏进程缓慢且不均衡。

  “2024年全球不确定因素还是挺多的,挑战和风险也挺大的。它的高风险包括战争的风险,能源的风险、粮食的风险、难民的风险,都是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战争的风险,世界经济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所以国际组织预测2024年的经济会低于2023年。”

  困难与挑战不仅来自于国际经济环境,在国内,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面对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问题。

  相比去年,今年的中国经济压力已经较为集中地转向了有效需求不足。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连续3个月回升,但也受到了基数效应的影响,仍然处于弱复苏的阶段;制造业PMI在9月份短暂回归扩张区间之后,10月、11月又回落至50%以下的收缩区间,其中新订单不足是主要拖累因素;1至10月投资增速回落至2.9%,增速较低。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2024年4.5%至5%的增速目标是大概率事件。

  “整个社会对经济预期不看好,有些甚至否定基本面。预期是一个问题,再一个经济复苏的动能减弱,包括社会投资的动能,一些地方和企业创新的动能,制造业转型的动能,外贸、外资、投资和贸易的动能等一些方面动能减弱对于经济复苏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复苏前景大家都看不太清楚,比较迷茫,所以对市场的信心偏弱。”

  “非常需要市场整体的托举以及政策的支持,对于民营企业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总的宗旨下,是不是能够给广大的民营企业以及在保就业的基础上,保民生,给它们更大的空间,给它们更加宽容的一些机制,这一点对于未来这种需求的提升,信心的提振,以及投资的践行,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此外,当前光伏等行业也存在一定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风险,工业企业利润整体也偏低,11月份CPI、PPI均有所下降,物价继续低位运行,都可能会影响企业中长期投资意愿。

  “不管是钢铁也好,煤炭也好,光伏产能也好,在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出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竞争过度,市场竞争肯定会导致过剩。那么从解决过剩再寻找新的平衡,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常态。”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从而避免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

  “我们当前确实还存在着很多堵点,比如说供求之间的平衡、区域之间的平衡,现代物流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现代的高水平的市场的体系,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完善,我们要建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3年,国外一些媒体及机构不断唱衰中国经济,质疑中国经济复苏乏力。此前,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对中国财政健康状况发出了负面展望评级,而一些国家也将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归咎于中国。

  “国外对中国经济唱衰看衰,形成了一个内外的舆论洪流。国内经济一些指标确实出现了下降,但其他国家基数也比较低,所以横向比较我们还是在全球增长情况最好的,尽管我们也存在很多挑战和问题,其他国家的挑战和问题也比较严重。”

  与少数对中国经济唱衰论调相对应的是国际对中国经济复苏趋势的信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宣布,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由5%上调至5.4%,上调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宏观政策对经济有显着支持作用。

  另外,多家国际商业机构也纷纷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摩根大通从5%上调至5.2%,摩根士丹利从4.8%上调至5.1%,花旗集团从5%上调至5.3%,瑞银集团从4.8%上调至5.2%,德意志银行从5.1%上调至5.2%。

  “我们看到一些市场中的金融机构,它们的研究部门所做出的预判,这些预判的目的是要引导投资者未来,或者说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进行对全球的投资的,它是更务实的一种研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看到全球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仍然是比较强的。”

  尽管受到内外压力的困扰,2023年度中国经济运行有所波动,但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一季度经济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经济增长4.9%,部分市场机构普遍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速在5.2%左右。

  “如果把中国经济放到2023年全球经济的大盘子里边,那么中国经济前三个季度5.2%的表现仍然是居于前列的。”

  “我觉得稳速增长依旧是中国经济的重点,而且稳不是维持在原状,是稳中求进,我们必须以发展来保稳定,而不是原地踏步,求稳怕乱。所以经济工作重心从稳转向进,这两个辩证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和立和破的辩证关系也是一样的,所以要求财政政策适度加力,然后要求明年的经济工作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些都对中国经济是更高的要求,也是更大的动力和保证。”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较为罕见地将产业政策列为具体工作中的首项,明确“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而“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首次被提出。

  “以创新为中心,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这就是中央所讲的立和破的问题。这一点特别重要,立和破也意味着我们对过去,比如产能转换的过程,要发展新的产能,把落后的产能淘汰掉,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耐心,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从“科技脱钩”到“去风险化”,科技成为了中美博弈中,美国最重要的筹码,而科技创新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今年针对科技相关的政策表述非常集中密切,尤其2024年是美国大选年,美国国内政党政治博弈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出口和关键部件进口的影响有待观察。

  “现在美国该出台的对华遏制和打压的贸易政策、科技政策,进出口政策,该出的都在出,它不会因为大选改变对华遏制的大方向,就是看谁执政的时候,他的方式、方法、力度、范围可能会有所调整,但是大的方向对华的遏制、打压、围堵,对于高科技的进出口的禁锢,这可能是一个常态了。”

  “中国本身在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就会进一步地需要高新科技的研发、研制、突破,这本身也是生产力和竞争力发展的需要。但是对于美国来说,它会非常警惕中国这方面的竞争力的崛起,在未来的博弈还是会不断地往复的。”

  与去年会议提法“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相比,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同时提及了外贸与外资。12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37.96万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出口21.6万亿元,增长0.3%;进口16.36万亿元,下降0.5%。

  “我们现在看的数量下降,是非常单一的,不能反映我们的贸易全貌。我们的贸易方式在不断地创新和迭代,这也是高水平开放的具体体现。所以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是明年保障中国经济能够稳中求进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也是本次会议外界关注的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2024年要高度关注房地产领域如何化解风险,比如企业的融资问题,需求问题。对房地产而言,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就供给端,比如怎么样解决房企的融资问题,怎么样去构建房地产行业新的发展模式问题做了一些部署。就需求端而言,2023年出台了很多政策,2024年这个政策要持续,房地产这么大的一个行业一旦稳住,它的整体风险如果得到化解,中国经济整体大盘没有太大的问题。”

  面对当前外需增长疲弱、房地产回升乏力、地方债务等现实问题,对经济增速回升形成制约,仍需稳增长政策加以支持。中央财政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中国国财政赤字从3.88万亿元增加到4.88万亿元,赤字率由3%提升到3.8%左右,对外释放稳增长政策加力的明确信号。

  “1万亿的国债2023年会使用一部分,来稳经济,还有相当一大部分会转到2024年后续会继续发力。加上2024年这些支持经济的政策,中央从2023年到2024年支持经济的各种政策,累加起来可能超过10万亿,中国下决心把中国经济稳下来,搞上去,把中国经济推向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个方向是坚定不移的。”

  经济工作向来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尤其是针对今年的经济形势,信心不足成为阻碍经济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今年的工作会议中,提振信心与扩大内需、优化结构、防范化解风险,同样作为了工作重点。

  “对于市场需求不断地提振,包含着几个内容,一个是保民生,另外一个是保就业。因为提振内需的基础,也就是老百姓都有工作,可支配收入也相当的可观,那么他对未来预期的信心越强,他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也就越强。大家经常说信心比黄金还重要,信心和物质是相辅相成的,有了一定的物质就更有信心,有了信心以后,市场物质的回馈就会更加有效率一些。”

  “2024年将开始崭新的一页,是在2023年来之不易的成绩的基础上掀开的一页,也是我们总结近几年经济工作经验教训,明确对经济工作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个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乱局,变乱交织的大国竞争博弈中展开的新的一页。所以中国的经济是长期向好,中国的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上一篇:国军“五大主力”74军打架最猛第5军装备最好18军资格最老   下一篇:11%)第1剂(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