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派遣了27个军入朝参战,总兵力高达100万。此战是建国后,人民军队经历的第一场规模较大的外战。
当然了,入朝参战的27个军,并非是一下子全部投入朝鲜战争,而是陆续入朝作战支援抗美援朝事业。
最早跟随彭大将军跨过鸭绿江,与西方联盟军作战的是志愿军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66军,第50军。除了第66军是来自华北野战军,剩余的五支部队都是来自四野。其中的第50军,是由国军起义部队第60军改编而成的。
第39军军长吴信泉,是朝鲜战场上为数不多,得到美军统帅称赞的我军名将,在1955年获得了中将军衔。
第40军军长温玉成,是参加战役次数最多的一位虎将,同时也消灭了大批敌军有生力量,在1955年获得了中将军衔。
第42军军长吴瑞林,是朝鲜战场上的后起之秀。第42军在他的带领下,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作战风格,在朝鲜战场上一战成名,成为人民军队中的岭南雄师。而作为军长的吴瑞林,在1955年是获得了中将军衔。
第50军军长曾泽生是一位起义将领,但凭借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他在1955年也获得了中将军衔。
第66军军长肖新槐在1955年是获得了中将军衔。虽然,第66军第一次入朝作战是充当预备队,但在后来的战役中,第66军越打越好。受到了司令员彭总的称赞,说第六十六军一仗比一仗打得好。
第20军军长张翼翔在长津湖战役中,率领第20军在寒冷的气候下血战美帝,打出了军威。作为援朝十大虎将之一的张翼翔,在1955年获得了中将军衔。
第26军军长张仁初也参与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不过,在长津湖战役中,第26军损失较大。但作为军长的张仁初,在解放战争时期,也是三野的头号主力战将。所以在1955年他也是获得了中将军衔。
第27军军长彭德清是长津湖战役中,抗击美军的主力部队。但由于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没有成为某个军的首任军长,在1955年他获得了少将军衔。
志愿军第63军军长傅崇碧,第64军军长曾思玉,第65军军长萧应棠(后王道邦兼任)。这三支部队在朝鲜战场上,都是隶属志愿军第19兵团。曾思玉与王道邦是获得了上将军衔。傅崇碧与萧应棠是获得了少将军衔。其中的志愿军第63军,在铁原阻击战中表现出色。
这三支部队都是我军的头号劲旅。其中的第60军与第15军是朝鲜战场上,表现最好的十大王牌军之一。第60军的歼敌数量仅次于第38军,第15军在上甘岭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军威。
志愿军第60军军长韦杰与张祖谅获得了中将军衔,第15军军长秦基伟也是中将军衔,第12军军长曾绍山也是中将军衔。
这三个军分别来自第四野战军与华北野战军。第47军首任军长是梁兴初,后由曹里怀担任,他在1955年是获得了中将军衔。
第67军军长李湘,为抗美援朝事业英勇牺牲,是这场外战中,牺牲级别较高的一位将领。陈仿仁在1955年是获得了少将军衔。
第36军与第37军是负责志愿军的后方建设工作,如抢修机场,警卫维护等工作,都是归这两个军负责。第36军军长王建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加入祖国的建设大军,因此没有军衔。第37军军长张世珍在1955年是获得了少将军衔。
志愿军第23军与第24军都是来自第三野战军。想必熟知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两支部队可是三野的头号主力,作风强硬骁勇善战。
第23军的首任军长陶勇,在新中国成立后是获得了中将军衔。不过,在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第23军军长是钟国楚,他在1955年就获得了少将军衔。
第24军的首任军长是王必成,副军长皮定均在抗美援朝时期,任职志愿军第24军的军长,开国中将张震也曾代理过志愿军第24军军长一职。这三位将军在1955年都是获得了中将军衔。
这五个军分别来自不同的野战军,第46军与第54军是来自第四野战军,这两支王牌劲旅都是抗美援朝战争后期的主力部队。两个军的军长在1955年都获得了少将军衔。两位将军都拥有外战名将的称号,肖全夫在1969年,还指挥了珍宝岛战役。丁盛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后来还参与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取得了瓦弄大捷。
黄新廷在1955年获得了中将军衔,吴泳湘在1955年获得了少将军衔。作为我军第一个换上苏械装备的志愿军第16军,也是援朝战争后期的主力部队。不过军长尹先炳后来因犯了生活上的错误,在1955年是获得了大校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