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兰察布市博物馆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览中,有七个有趣的小陶人,均为深目高鼻,袍边底部侧摆开叉,双腿分开与肩同宽,足蹬靴,高22~26厘米。正中一人头部高抬,应是额上缘橦,左右分别为双手举于胸前,吹奏排箫、头微右扬,正在击齐鼓之人,两侧则是吹筚篥胡俑、击打鼓、吹奏横笛等陶人,组成一派热闹景象。
据介绍,这一组陶人是在“顶橦”。顶橦作为一种古老的杂技形式,起源于西域,后传入中土。顶橦又叫“缘橦”,也称为“橦伎”,即在高杆上攀爬跳跃的一种技艺。通常是将所要攀缘的杆物立于地面之上或人担、顶之,起初可能只有一人,随后参与者渐多。橦木上表演的皆为孩童,在上做飞鸟或倒悬动作,其高超的技艺和惊险的表演在市井街巷中广受欢迎。《魏书橦乐志》中记载:“诏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技,造五兵……缘橦、跳丸、五桉以备百戏。”可见北魏时期,杂技颇受欢迎。
“这种流行风俗,它们被精心制作并埋藏于墓葬之中。千年之后,我们通过这些土胡俑,能够一窥古代人们的娱乐生活和风俗习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活力,这就是文物展览的魅力所在。”游客王勇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