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纽崔莱铁质叶酸片真相是什么?
时间:2023-03-16  浏览次数:663

  大家好呀,相信“拖延”二字大家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拖延者会忍受着内心的不安把要完成的任务一拖再拖,直到最终期限才疯狂行动或者直接躺平放弃,导致身心俱疲。虽然每一次的冲刺时光都十分难熬,每一次都会发誓下次绝不拖延了!但是下一次,拖延者依旧会回到这个“拖延怪圈”,久而久之,拖延者们可能会不断责怪自己:“哎,我怎么这么不自律,真讨厌!”。

  但是,拖延的原因真的就只是不自律吗?今天,笔者作为“拖延小达人”,将结合自己长达二十年的拖延经验以及《拖延心理学》一书,向大家揭秘拖延背后形形色色的原因!

  或许你们会感到疑惑,知道原因有什么用呢?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呀!在这里,我想分享《拖延心理学》中的一段话——“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它不会再长出来了,但是实际上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又长出来了。对某些人来说,拖延就像花朵,很容易摘除,但是对更多人来说,拖延就像一片蒲公英,它们根深蒂固,无法轻易根除。”大部分时候,拖延的原因隐藏于我们的潜意识中,或许是源于我们对任务发起者的隐秘敌意,或许是源于我们过往经验中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可能是出于大脑对事情的想象……只有当我们找到所有的根蒂,把它们一个一个拔到意识层面去应对,才可能真正意义上地根除拖延!

  那么,拖延有多少种根源呢?笔者基于拖延的动机把拖延原因分为抗拒行动、逃避行动、缺乏动力和主动拖延四大类,将在下文一一细说。

  通常,我们往往会因为想要对抗某人的指令而十分抗拒进行一件事,暗戳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比如说“我的世界我做主”,当别人强制自己去完成一件事情时,我们就可能为了获得掌控感而选择拖延策略。毕竟,自己虽然没法反抗要完成一件事的指令,但是可以拥有暂时不做一件事的选择权呀!如果一个孩子在年幼时只能通过拖延获取掌控感,那么这个行为模式大概率会一直跟随Ta成长,这也是为什么,研究显示专制的教育方式会预示着孩子成年后的拖延。

  第二类则是“我不爽,你也别想好受”。如果任务的指令者或传达者是自己讨厌的人,抑或这个任务的指示让自己觉得不舒服,那么我们就可能为了表达自己不满、愤怒而采取拖延策略来暗戳戳地进行战斗,比如说通过迟迟不交接成果以违抗对方意愿、甚至耽误对方进度,进而让对方感到不快。

  如果说我们往往因为想向外界传达不满而抗拒行动,那么我们逃避行动的原因则通常是潜意识在作怪,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逃避行动前的迷茫,二是逃避行动时的消极情绪,三则是在逃避面对好好做事的结果。

  在我们开始行动前,如果任务看起来过于庞大、宛如一团没有逻辑的乱麻、不知从何下手,我们可能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又不想面对。于是大脑可能遵循“眼不见、心不烦”原则,直接“大布一挥”,遮住这团乱麻,抑制自己思考这件事情,直到接近最后期限时才不情不愿地掀开“布”,直面任务。

  此外,由于我们的大脑会根据过往的经验和直觉预测做一件事情的感受,因此当大脑觉得做这件事会让自己很疲惫、痛苦时,它就会为了保护自己而十分抗拒进行这个任务,冲着要进行的任务大喊“你不要过来呀!!”,从而表现出一拖再拖的行为。

  面对待完成的任务时,我们不仅会因为本能的感受而做出逃跑反应,也有可能因为自己的一些不合理信念而不愿意做这件事情。比如说,如果我们相信“个人价值=处事能力=在某个任务中的表现”,如果我们认为“只要这件事没做好,我就是没能力的、我这个人就是没用的”,那么我们当然会害怕任何的失败,而且宁可失败是因为自己不认真,也不要面对“竭尽全力但还是失败了”的结局。

  因为害怕失败进而无法开始行动的现象在完美主义人群中尤为常见,因为他们对自己、对结果的期望太高甚至到了完美的程度,因此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几乎是必然的结果。忍耐任务进程中的不完美以及可能不尽人意的结果是如此具有挑战性,以至于他们往往没有勇气开始,直到任务的最终期限在他们脖子上架着刀,逼着他们不得不紧闭双眼、咬牙提交那个不完美的成果。

  除了害怕失败,我们中的一部分人也可能因为害怕成功而选择拖延、自发地搞砸那件事。他们潜意识里害怕这一次的成功会把身边人或者自己推到一个难堪的境地,比如害怕自己的光芒会伤害身边人的自尊心,或者害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抑或是害怕“如果这一次做得好,下一次做得没那么好就糟糕了”,于是干脆就为了“心目中的和平局面”而选择拖延,掩饰自己的真实实力。

  相比于上述所说的抗拒、逃避行动,这一类拖延更像是出于惯性停在原点,没有动力去行动。如果只是暂时的身心疲惫导致不想完成一件事,这是很正常的,睡一个好觉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但是,我们中的部分人却是处于“树懒状态”,因为长期没有活力而不愿动弹、一拖再拖。很多人都以为这就是因为自己懒,但实际上还有另一种可能是“启动性”差,即每进行一件活动都需要“启动”很久,比如说从沙发起来去洗澡常常要花至少十几分钟的预备时间。他们就像是老式汽车,每次行动都需要等待发动机响了很久很久,才能启动。

  除了启动问题,让我们没有动力行动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觉得“未来的自己不是自己”,加州大学(UCLA)教授贺什菲德(Hal Hershfield)研究显示,在心理层面,我们会把未来的自己看做一个陌生人,除非我们刻意想象最后期限前自己可能的感受和表现,否则我们很容易就会觉得未来的自己近乎无所不能,一定可以在短短时间内完成任务,于是就沉迷于当下的快乐,把未来的自己置于水深火热中。

  或许大家会觉得很奇怪,拖延有什么好的,谁会主动想要拖延呀?其实对于拥有以下特征的人而言,拖延可是具有难以抵挡的诱惑哦。

  第一类主动拖延者是信命之人,他们认为“总有一个最优答案在未来,我要一直等待,直到与它邂逅”。而第二类主动拖延者则怀揣着小心机,他们期待通过拖延得到自己的“救世者”或者“观众”。这里的“救世者”是指会帮你完成事情的人,比如你的爸爸妈妈觉得你这么久还没有做好饭,实在看不过眼,于是就替你煮好了饭菜。除了获取帮助,拖延也可以助你获取他人关注,比如当你没交作业时,课代表就会不断地催你交作业,于是恭喜你,成功引起课代表的注意!

  第三类主动拖延者是“极限玩家”,他们热衷于在deadline前才开始行动,进而获得“走钢丝”的刺激感。表面上他们带着痛苦面具,觉得这样太痛苦了、自己都没法好好睡觉,实际则内心暗爽,沉溺于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于是一次又一次地走向拖延的深渊。第四类“高效狂魔”与第三类“极限玩家”往往是同一批人,他们看起来似乎很讨厌自己的拖延,实际上却为自己在最后期限前的效率表现而惊艳,认为只有危机才能使自己集中注意力、激发自己的潜力,于是他们每一次都主动地等到最后期限才开始行动,并为自己的急中生智、高效行动而暗暗骄傲。

  读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对各种各样的拖延都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下一次,当你意识到自己在拖延时,请给自己半分钟的时间,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拖延?在这件事上拖延会怎样?最了解你的人就是自己,相信在意识到自己拖延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后,你便可以更自主准确地选择如何应对拖延,到底是要安然地享受片刻拖延还是做出改变?无论是哪一种结果,只要是你经过自我觉察进而自我选择的即可。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发现自己还是会不知不觉又开始拖延、抑或是知道自己不应该这样做但还是拖延了,这个时候请不要随意批评自己,因为任何的改变都会有一个波动反复的过程,相信主动觉察、坚持选择,终有一天,我们可以让自己的行为更加受自己控制!高效做事,安心玩耍!

  简·博克, & 莱诺拉·袁. (2009). 拖延心理学 (蒋永强 & 陆正芳,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有关绝密一九五零消息可靠吗?   下一篇:有关山路十八弯简谱会造成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