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年规划为引领续写新的更大发展奇迹
时间:2024-06-20  浏览次数:663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五年一个规划,五年一个台阶,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中国一步一个脚印,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五年规划,成为一个个量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的里程碑,忠实地记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践进程。

  中国何以支撑起如此的世界最大规模的决策民主化实践?中国的中长期规划为什么会成功?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五年规划的制定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党中央的强有力领导是根本保障。有学者表示,当中国为了下一代而制定规划的时候,西方国家的一切计划却都是为了下一次选举。五年规划的编制实施,正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总能立足中国实际,科学制定出国家发展的现代化目标和战略规划,全面部署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我国发展始终不偏离轨道。更重要的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绝不会出现政党纷争下内乱不止、相互倾轧、社会撕裂的情况,而是能够始终保证奋斗目标和方针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张蓝图干到底。

  中国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谋划发展大计、书写中国未来美好蓝图,必须实现党的意志和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五年规划编制坚持把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结合起来,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规划编制中,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比如,“十四五”规划编制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全国各地的网友通过互联网为“十四五”规划建言超过101.8万条,从交通出行、民生保障、科教兴国、社会治理到党的建设,各行各业的网友建言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广泛而具体,为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规划编制好了,还要全国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中国的规划不会“束之高阁”,各级各类规划之间会衔接协调,步调一致地协同推进规划的落地实施;中国的规划不是“空头支票”,项目、资金和各类要素都会跟着规划走,并实打实地落地生效;中国的规划更不是“官员规划”,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勠力同心、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党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生动体现。可以说,一份由党中央把关定向、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必将在人民群众热情参与、积极执行中收获最佳的政策效应。

  事实证明,五年规划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着优势和强大生命力,是科学解释中国发展奇迹的一个重要视角。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始终坚持这一重要经验,让五年规划发挥出更大效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刘晓希)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上一篇:宁国奥迪e-tron(进口)售价6678万起最高优惠020万   下一篇:有关沧(cāng)海(hǎi)一(yī)粟(sù)是传言还是实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