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名刊大刊】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记百年大刊《船山学刊
时间:2024-10-08  浏览次数:663

  在湖南,“资格”最老的刊物,当属《船山学刊》。1915年,国家民族危难之际,《船山学刊》前身《船山学报》应运而生。一个多世纪来,她以研究船山思想、传承创新湖湘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源源不断输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之钙”。

  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民族生死存亡之秋,必有精神之旗砥砺国人,唤醒民众。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依旧动荡不已,中华民族能否于沉沦中奋起,继而走向富强,成为有志之士迫切关注的问题。1914年,谭嗣同的老师、着名学者刘人熙在长沙创立了船山学社,1915年8月20日创办社刊《船山学报》(后改名《船山学刊》)。

  1921年8月,在毛泽东等的倡导下,由船山学社承办“湖南自修大学”。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国第一所研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学校。其办学理念强调新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也非常重视中国的文化传统,其中尤其包括像王船山这样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湖南自修大学为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被誉为湖南革命的“策源地”。

  《船山学刊》创刊百余年来,一直是许多华夏学子及海外学人的学术园地和精神家园,其间虽历经艰难甚至几度停刊,但总是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展至今。

  刘人熙在《船山学报》发刊词中明确宣示学报的爱国主义宗旨。学报出版后,成为当时畅销全国的学术思想类刊物。

  《船山学刊》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因遭遇战乱和经费困难等原因,曾4度停刊。1991年12月,《船山学刊》第四次复刊“重出江湖”。复刊创刊号明确宣称,要“致力于推动、拓宽、拓深对船山及相关传统学术思想的研究,弘扬我中华悠久瑰丽的优秀民族文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

  一百多年来,《船山学刊》始终与民族同呼吸,与时代共发展,亲历中华民族“衰而复振”的非凡历程,锻冶出朝乾夕惕的自强品格。经中外学者百多年来的精心耕耘,其已成为弘扬船山思想的学术重镇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津梁,刊发了一大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学术文章。




上一篇:《作品》杂志2023年度“十佳评刊员”颁奖典礼线上举行   下一篇:《自然》子刊:升级版RNA编辑技术效率变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