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遵义会议前后到周总理逝世,他与毛主席合作了四十年。虽然他们性格迥异,但两人的合作却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不少人更是称他们的合作为“谋事在毛,成事在周”。
红军长征前,周恩来作为军事上的最高领导人,十分重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才能,并多次听取他的正确意见。然而,王明路线的执行者们却一再否定周恩来、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最终导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失利,从而不得不踏上长征之路。
长征初期,王明、博古等人不让毛泽东随军行动,在这一重要关头,周恩来的支持使得毛泽东参加了长征。1934年12月召开的黎平会议上,在周恩来的强烈支持和罕见的震怒之下,会议最终采纳了毛泽东强渡乌江、进军贵州的建议。最终挽救了岌岌可危的红军力量。
遵义会议后,毛主席成为了红军的最高领导人,此后,周恩来便成为了“最强辅助”,积极支持毛主席的工作。
同样,毛主席对周恩来也十分关心、信任。长征途中,周恩来因积劳成疾,整日高烧不退,生命一度危急,毛主席叫来傅连暲为他治病,并下令“抬也要把他抬出去。”
“周公”指的自然就是周总理了,短短几个字便能够看出毛主席对周总理的信任。实际上,早在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在讨论到新中国政府成员时,毛主席便表示:
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席卷全国,中国经济进入寒冬。最深受影响的是国内粮食问题。
1959年春,河北、山东等地发生春荒,多省发生了缺粮的问题。1960年至1962年,新中国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
粮食危机席卷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为解决亿万国人的吃饭问题,周总理亲自坐镇指挥调粮。这一时期,他每周都要约见粮食部门的同志,听取汇报时,他的手也停不下来,拿着笔在纸上一个劲儿地计算。
为了与全国人民共同度过这次危机,中南海的领导人也开始重新确定口粮定量,毛主席报的是26斤,周总理报了24斤,而刘少奇仅仅报了18斤。
有关部门得知情况后,一致认为他们定的量太少了,起码要在28斤,但毛主席等人却一再强调不要再变动了。
就这样,在毛主席等人的带领下,整个中南海的工作人员也降低了自己的粮食定量。毛主席、周总理等人报的粮食少了,吃的也少了,但他们每天还要处理繁重的工作。
为了给他们增加一些营养,让他们吃饱一些,食堂的师傅们苦思冥想。他们将野菜跟粮食掺在一起,以此增加饱腹感。
这一时期,毛主席曾有七个月没有吃肉,就算厨房想办法搞到一些肉食,做好了端上饭桌,他也坚决不吃。
因为缺少营养,又每天日理万机,毛主席的身体也出现了一些状况,大家看着既心疼又担心。于是,工作人员将情况汇报给了周总理,希望总理能够劝得动毛主席。
1961年的一天,周总理满怀担心地来到毛主席的住处。一进门,看到饭桌上简单的咸菜和小半碗饭后,他立即关心地说道:“主席,你多少是要吃点儿肉的。”
周总理见状,心中很是着急,他罕见地发了脾气:“你多少吃一点肉,中国不会因为你吃的这点儿肉就倒了。你节约的这点儿也起不到多少作用。再说了,就是因为现在很多人吃不饱饭,才更需要你带领大家走出困境呀。要是你先倒下了怎么办?”
毛主席见状,也明白了他们的用意。但他还是坚持说道:“你们放心,我的身体不会垮。就算没了我,还有大家,集思广益嘛。”
的确,周总理上报的粮食定量还没有毛主席多,他劝毛主席吃肉的时候,却忽略了自己也很长时间没吃饱饭、没吃肉的现实。
就这样,两人的谈话以失败而告终。“三年困难”时期过去后,毛主席、周总理等人依旧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绝不肯浪费一粒粮食,并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工作中。
1974年,周恩来负责筹备四届人大,此时总理已经被诊断出患有癌症,但毛泽东仍然表示:“周恩来是总理的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