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民生之本筑强州之基 ——临夏州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述评
时间:2020-01-04  浏览次数:663

  过去的一年,我州抢抓机遇,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全州共新建改扩建各级各类学校355所。

  过去的一年,我州积极争取招聘名额,共考录教师3100多名,充实到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了师资力量。

  过去的一年,全力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坚持内挖潜力与借船出海相结合,千方百计让4700多名“两后生”在州内外接受优质职业教育。

  过去的一年,建立健全“学长制”“保学制”,不惜一切代价、不远千里赴全国各地动员劝返失辍学少年儿童,常态化落实入学后的跟踪回访措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过去的一年,全州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全力补齐教育短板,调整优化全州教育布局,积极探索校长资源、教师资源交流配置的有效办法,着力缩小城乡之间、校级之间的差距,努力让群众不再为“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发愁。

  一座座崭新的校舍、一个个绿茵茵的运动场、一间间设施完备的多媒体教室时光荏苒,回首2019年,我们从洋溢在学生们脸上的笑容、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赞叹中,切实地感受到了我州教育事业走过了孕育生机、蓬勃发展的一年,抒写了谋民生之本、筑强州之基的精彩篇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高质量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决不让一个民族掉队的紧迫现实要求,也是促进临夏长远发展、开创富民兴临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任务。可以说,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够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临夏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19年7月12日,州委书记郭鹤立在全州教育工作会议上讲的这段话掷地有声。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州委州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思考谋划、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振兴临夏教育”的目标任务,出台了一系列务实过硬的举措。

  以前,每到新生入学的时候,公办幼儿园“一位难求”,城区小学“挤破头”,各族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基于这样的现状,州委、州政府向全州人民庄严承诺:“一切利益都要为教育让路”“所有部门都要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开辟绿色通道”,让每一个家庭不再为“入园”“上学”等问题揪心。

  去年,我州依托“两州一县”教育扶贫项目、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能力提升项目、幼儿园建设项目、省政府为民办实事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温暖工程”等项目,全面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全州共新建改扩建各级各类学校355所,其中秋季开学投入使用237所,新增学位15000个。根据教育部门测算,这些学校投入运行后,基本解决了“入园难”“入学难”“大班额”等突出问题。

  在临夏市红园路,有一栋崭新的教学楼格外引人注目,“红园路中心小学”几个大字在冬日的暖阳下熠熠生辉。去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原临夏州中医院旧址建成的新华小学教育集团分校红园路小学就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建有综合教学楼和艺术楼,有36个教室、20个功能室,设有图书室、微机室、科学实验室等,硬件设施齐全。另外,学校还建设了地下车库,方便家长接送孩子。前来接孩子放学的王女士满意地说:“学校修得真漂亮,真心为政府点赞,我的孩子也已经在这所新学校上了一个学期的课,作为一名学生家长,幸福感满满的!”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一个地方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我州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发展的滞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滞后、人才短缺造成的。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州上主要领导着眼于人才难引进、留不住的现状,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去年以来,我州积极争取招聘名额,共考录教师3100多名。

  23岁的马小平就是去年临夏州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中的一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他现在已经成了临夏回民中学的一名化学老师。“我是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学的是化学专业,这项政策给了我一个机会和平台,让我在为回报家乡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马小平这样告诉记者。

  像马小平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这些新招聘的教师,在有效地改善我州学校师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同时,也为我州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立军来自临夏县尹集镇,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他选择在临夏县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汽车修理技术。在学校,他早上听老师讲解汽修理论知识,下午进行实践操作,一段时间下来,已能熟练掌握拆装发动机外围技术。

  曾几何时,职业教育是我州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和弱项,职业教育在脱贫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长期以来,州内大量初高中毕业生没有条件接受职业教育,未掌握就业技能就直接流入社会,只能从事简单的苦力型劳动,收入低而不稳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压力。

  去年,全州有初高中毕业生3.4万名,其中3万名左右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或高等院校就读,但仍有4000多名毕业生“榜上无名”。州委、州政府立足脱贫攻坚的实际需要,把职业教育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关键,千方百计让这些“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绝不让他们直接流入社会。7月12日,州委、州政府召开全州教育工作大会,会议以现场直播的形式开到乡村一级。州委书记郭鹤立在大会中明确要求:“要全力促进职业教育迈出新步伐,让每一个初高中毕业生有学可上、有技可学、有业可就。”

  为了这个庄严承诺,州领导集思广益、民主决策,针对州内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吸纳“两后生”能力不足的实际,专门安排相关负责人与有关职业院校对接,兰州现代职业学院、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等共招收我州初中毕业生3110名;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招收初中毕业生1100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招收我州高职学生1000名;充分利用东西协作项目帮扶机遇,积极与厦门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对接,引导建档立卡户“两后生”到厦门职校接受优质职业教育。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在全州各级干部的积极宣传动员下,“两后生”和家长转变思想,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积极主动接受职业教育。

  “让每一个两后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职业教育的初衷。为了尽可能让这些学生上骨干学校、选骨干专业,不断扩大全州职业教育规模,我州持续加大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紧盯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养、送教到企、顶岗实习、共建专业等培训项目,让参加培训的劳动者都能掌握一技之长,成为产业工人、技术工人,让职业教育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

  “学校的老师给我发了校服、床单、被套,我不能辜负大家,一定会好好读书,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大家对我的关心。”积石山县小关乡唐藏小学的马丽艳,在去年辍学后再次返回校园时说的话,还在温暖着许多人。

  马丽艳只是过去一年我州众多劝返学生中的一员。近年来,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特殊教育儿童和困境儿童辍学成为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

  “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这是州委州政府向全州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劝返失辍学儿童入学,既是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夏挖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必由之路。为此,我州紧盯脱贫攻坚目标,积极展开教育清零行动,研究制定了《临夏州关于促进教育事业振兴发展的意见》《控辍保学劝返复学学生安置方案》《关于提高控辍保学中劝返复学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和《临夏州劝返复学学生保学工作制度》,制定下发了《临夏州控辍保学工作“学长制”制度》,不断加强对县市控辍保学工作的指导,全州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7.23%。

  州委、州政府振兴临夏教育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就是要激发唤起全州上下齐心办教育、共同抓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要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横下一条心、拿出真功夫,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延续,为临夏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寒冬腊月,外面天寒地冻,但当记者走进临夏中学初中部初一(6)班的教室时,感受到的却是如同春天一般的温暖。来自东乡县锁南镇的东乡族女孩马昕奕正在和班上其他东乡籍同学一起,在老师的悉心辅导下补习数学和英语。

  为了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助推东乡县脱贫攻坚步伐,去年秋季入学时,州教育局充分利用州内优质教育资源,让东乡籍的500名女生到临夏中学初中部和临夏市三中就读,这为像马昕奕一样的东乡籍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针对东乡籍学生的就读问题,州直学校及临夏市、永靖县的部分学校积极主动承担,接收了部分东乡籍学生到校就读,为东乡县脱贫攻坚加油助力。临夏市教育局和市第三中学接收了东乡县百和乡、东塬乡、关卜乡的136名小学毕业生、200名女生到市三中就读;临夏中学共招收东乡县民族中学学生173名、临夏回民中学招收165名;永靖中学和永靖移民中学各招收50名东乡籍初中毕业生

  这一组组数据,表明了州委、州政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延续,为全州脱贫攻坚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教育强则临夏强,教育兴则临夏兴。实践证明,过去的一年,在振兴临夏教育的征程中,有困难、有险阻、有挑战,但只要我们勠力同心,就没有翻不过的山、跨不过的河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




上一篇:形成防范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合力   下一篇:“定开债基三连冠”管理人刘涛执掌 鹏华永诚定开债正在开放申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