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春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展示的舞台。举国欢庆团圆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走到舞台中央。
2024龙年大年初一,国家级非遗白纸坊太狮队首次在北京北海公园进行舞狮表演;近30位非遗传承人带着“看家绝活”亮相南京夫子庙;在济南市文化馆,剪纸、面塑、结艺等非遗传承人现场向青少年“面授机宜”……借助科技力量,众多非遗在传承人手中不仅“活”下来,还以新的花样火了起来,成为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大年初二,在西安长安乐·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无界·长安》的演出现场,观众享受到了一场非遗与科技相融合的艺术大餐。
这场由张艺谋导演的中国首部大型驻场观念演出,将秦腔、皮影、木偶等陕西代表性非遗项目与极富张力的前沿科技相融合,将传统文化与新媒介、新技术、新艺术形式相结合,让观众在“独一份”的视听体验中感受非凡的陕西魅力。
“西安年·最中国”再度成为新春文旅“顶流”,科技加持炫酷的表现方式不仅让西安大唐不夜城火爆出圈,也带火了传统文化的沉浸式演出市场。在西安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城墙等景区,沉浸式演出与游客互动,通过给现实空间注入传统文化元素,“沉浸式娱乐+国潮产品”组合而成的新消费模式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大年初五,在四川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景区,新材料、新光源以及机械传动担当大任:技术人员首次采用水溶性树脂塑形,制作现代版“无骨灯”,用聚氨酯发泡剂制作明丽、轻盈的云彩;用3D打印工艺和光敏树脂材料为灯组人物塑形,这是他们继钢骨架支撑、丝架立体造型分色裱糊工艺之后,又一次大胆尝试……
在河南洛阳,国家级非遗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借助互联网,采用3D技术、AI技术创作复刻了唐三彩流失海外文物马、骆驼、器皿、人物等,并将这些科技文化作品带进校区、社区。
“科技+非遗”组合频频“出圈”,造就了一个个现象级文化产品。对此,腾讯云副总裁、腾讯文旅行业负责人方腾飞表示,当前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表,通过数字科技能够高效宣传和展示其内在之美,提高了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喜好度。同时,新技术助力“老树开新芽”,通过沉浸式、主题化、互动化、特色化的非遗产品和场景化开发,实现供需两旺和可持续化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一直从事非遗研究,也关注科技在推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
杨红表示,非遗是前人的创造,被认同继而沿袭,也历经了不少创新改良,经岁月沉淀得以存续至今。“非遗传承从古至今伴随着自主自发的‘创新’,包括与生产力水平提升相对应的技术更新。”
杨红认为,不应是替代、取代式的创新,而是创造条件、创新模式来促进活态传承,让科技助力更多非遗发挥价值、回归日常、返潮当代。
钦斋泥塑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但长期以来处于眉山脚下,不为外界熟悉。在困难面前谋发展,李长青瞄上了3D打印技术。他发现,相比传统泥塑,3D打印泥塑省了一个做泥型然后翻模的环节,更快、更精确。
3D打印技术让钦斋泥塑焕发了青春,更让李长青在短时间内卖出100余套泥塑衍生品,并与一些商家有了长期合作。
“收益的高低并不重要。”李长青说,通过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应用,以及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使非遗年轻化、生活化。
科技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新方案,拓展了新思路,开辟了新赛道。对此,国家级非遗项目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家狮”第五代传人赵伟斌感触颇深:“非遗传承想要更好地表达当代、融入现代,靠的是跟上时代。”
这几年,赵伟斌积极探索,通过与动漫科技公司的跨界合作,开发了VR、AR醒狮小程序和数字藏品,还孵化了全球首款拥有人机一体操作技术的醒狮体感机器人。佩戴着刘备、关羽、张飞醒狮酷炫外形的电竞机器人,不但可以“毫秒级”响应操作者的指令,连打鼓和舞狮的高难度动作也不在话下。“在生活场景中、大小屏幕里、舞台广场上、虚拟与现实空间内,非遗生机勃勃。”赵伟斌介绍,赵家狮的海外销售量一直呈递增趋势,新加坡等地新订大批新款醒狮产品。
抓重点,抓住年轻人的心,这是非遗传承人的共识。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投身非遗传承大潮中,苦练技艺,融会贯通,并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推动非遗在网络上破圈。
“能再捏一个冰墩墩吗?我家有一对双胞胎,要是我只带一个回去就不好交代了。”这一幕出现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与国家级非遗“北京面人郎”传承人、“90后”郎佳子彧的对话。
郎佳子彧打理下的“北京面人郎”能红火,主要抓住了两点:在主题上与时代结合,在技巧上精益求精。
如今,郎佳子彧正在尝试将面塑跟新技术手段结合在一起,比如做一些机械可动的面塑作品,与声光电等数字技术发生碰撞,让北京面人郎变得更新潮。
方腾飞介绍,科技易介入的是非遗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保护与传播展示;科技不好介入的是非遗资源的产品化和创意化开发。这样一来,非遗传承面临的主要困难则是如何挖掘和创新非遗的当代价值和消费转化,同时提升传承人的市场化运营能力和现代化传播能力。
只有将传统真正融入现代社会,才能拥有市场,进而形成产业;符合现代人的兴趣和审美,才会有‘流量’。
“科技手段与传统非遗深入结合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中山大学教授宋俊华认为,一是“玩具”阶段,新科技手段需传统文化为其站台;二是“镜子”阶段,新技术服务传统文化,为传统服务、传统工艺站台;三是融合阶段,传统手工艺和新兴科技手段经过融合发展后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和手工艺形式。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
2022年,文旅部、科技部等十部门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要求深化推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
数字技术推动了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促进了其形态的转化与创新,加快了“线上+线下”的传播,丰富了沉浸式、临场感的体验。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应逐步形成非遗数字化保护体系,应在完成基础文本数字化的基础上,向内容创意、价值链条、产业生态、知识产权等方面进一步扩展,在保护的基础上使非遗实现“数字化生存”,进而融入数字文化生活。在专家看来,这是一种“巧”创新,既包含社会创新、市场创新,又加速审美创新、技术创新,有利于扩大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