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说:“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乡村振兴是经济与文化的全面振兴。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乡村的灵魂和精神,既是振兴乡村的基础和依托,也是振兴乡村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实力。非遗的有效传播是保护遗产、提升乡村文化品质的渠道,也是振兴乡村的途径之一。在新媒体时代,非遗依托新媒体传播的特色和优势,促进传承与保护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是《乡村空间与非遗意象:武陵山片区非遗新媒体传播实证研究》(以下简称《乡村空间与非遗意象》)一书带给人们的启示。
武陵山片区的非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完整性、共享性和乡村特色。对武陵山片区非遗价值的认识,须纳入武陵山社会发展的整体系统中,尤其是乡村振兴的总体格局中,才能进一步认清其发展的态势和前景。《乡村空间与非遗意象》通过对湖南省的花垣县、重庆市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贵州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省的恩施市等四个典型县(市)非遗新媒体传播的深入调查及数据、资料分析,对武陵山片区非遗的总体概况及各地区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
与非遗保护的实绩相比,非遗的传播尤其是在新媒体领域的传播,一直是传播与传承的短板。以网站和“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视频和客户端)”为主要平台的新媒体在非遗传播中有巨大优势,对非遗文化产业的效能聚集、文化旅游业等的促进,都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非遗的新媒体传播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作用决不应小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这既表明了民族地区的独特优势和特色,也充分说明了相关地区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于凤静教授带团队深入武陵山片区,采集当地民风,走访非遗传承人,搜集鲜活的典型传播案例,对非遗的新媒体传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及实证分析,探寻了推进武陵山片区非遗保护,同时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媒体传播策略及保障措施,对激活乡村非遗的社会效益,提供了明晰的思路。该书关于非遗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从非遗文化传播相关的政策制度、新闻活动、人才培养、学术活动等全要素、全环节展开,重点提出了大众参与策略、渗透策略、整合策略以及引导策略。
当下,人的创造性思维与文化传播活动,成为社会效益创造与积累的关键变量。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媒体传播蕴含着巨大优势和巨大潜能。《乡村空间与非遗意象》中重点探讨的武陵山片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媒体传播策略,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亦可为武陵山片区相关部门制定具体的乡村振兴策略、文化传播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另外,深入发掘武陵山片区非遗资源,也可以为定点打造武陵山片区非遗新媒体传播样本,提供新的信息和案例参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金融时报。金融时报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金融时报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优化支付服务·举措成效篇 【总台央视】中国人民银行:30个省市出台提升支付便利化具体举措
•优化支付服务·举措成效篇 【总台央视】多地优化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 让“老”“外”支付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