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韩剧错位人生究竟怎么回事?
时间:2023-03-21  浏览次数:663

  接上文:为有牺牲多壮志,从红军改编八路军的过程,看西安事变的成与败。本篇开始,红军长征就结束了,中国革命将进入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期。

  上文介绍了西安事变后,由于张学良被关押,杨虎城被迫出国,东北军被老蒋肢解调离,使“三位一体”阵营遭到严重打击,也使红军改编八路军的过程异常艰辛。

  但是,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周总理以高超的谈判能力不断化解危机,使老蒋的图谋没有得逞,促使谈判工作在艰难曲折中稳步发展。

  随后,由于抗战形势的日益严峻,特别是七七事变和淞沪会战爆发后,国共两党都面临空前巨大的压力,使得老蒋最终接受了我党的条件。

  事后看来,这真是红军之幸。幸亏毛主席没有离开红军,否则没有毛主席的领导,八路军在抗战初期就会迎来十分被动的局面。

  事情是这样的:在国共谈判期间,七七事变就爆发了,正在改编的红军也只能一边改编,一边马不停蹄的向抗日最前线——晋察冀绥四省交界的恒山地区奔赴而去,准备协助晋绥军抗击日军的入侵。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就在大家(红军和晋绥军)怀着一腔热血,准备与日寇决一死战之时,毛主席却根据战局的发展,提前发现了我军布防上的一大缺陷。

  关键时刻,还是毛主席力挽狂澜,以他超前的战略眼光及时改变的了我军的战略部署,化被动为主动,使八路军脱离险境,并就此奠定了未来八路军在敌后战场的基本格局。

  大家会发现,在之前介绍红军长征时,我们都没有强调后勤补给运输对红军作战的重要性,也没有讲过铁路对现代战争的重要意义。

  那是因为红军长征的地域都在我国山地纵横,交通极不发达的西南和西北山区,那里不要说铁路了,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以至给大家造成一种错觉,好像红军不需要后勤一样。

  其实,后勤补给对任何军队都很重要。只不过长征时红军最大的后勤来源就是土地革命。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创建根据地来获得物资和兵源补充,基本是打到哪,就原地补充到哪。

  但是,这种作战方式只适用于长征时期的红军和抗战初期的八路军。而且古今中外、历朝历代也只此一家,这属于红军的专利。

  其他任何朝代,任何国家的军队,包括抗战时期的国军和日军,以及俄乌冲突中的俄军和乌军都不敢这么干。如果他们也想学红军随心所欲的打到哪就补充到哪,那就是找死。

  所以,日军在选择进攻方向时,一个首要条件就是:必须选择交通便利,有助于自己后勤补给运输的交通要道。

  抗战时期的旧中国地域广阔,公路交通很糟糕。但在铁路方面,铁道线的设计却十分合理,也颇具规模,铁路在军事方面的作用也被国人所认识。

  东西走向的有四条:从北往南依次是:连接北平到包头的平绥铁路;连接太原到石家庄的正太铁路;连接济南到青岛的胶济铁路;最后就是横贯中国东西的大动脉——陇海铁路。

  南北走向的也有四条:从东往西依次是:连接北平到东三省的北宁线,连接天津到南京浦口的津浦铁路;连接北京到武汉的平汉铁路;连接大同到蒲州的同蒲铁路。

  而处于东西和南北铁路交叉点的城市就成了日军侵略的重中之重,这些城市有北平,天津,大同,太原,石家庄,济南,青岛,连云港,徐州,郑州,武汉。如下图

  看懂了上面的铁路介绍,就能看懂抗日战争的大致走向。铁路运兵速度是部队徒步行军的5倍以上,日军要想完成快速占领中国的目的,就必须沿着铁路线行动。

  所以,连接中国各大城市的铁路线,特别是两条铁路之间的交叉点城市,就成了抗日战争中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

  对于发动七七事变,已经占领北平和天津的日军来说,他下一步要进攻哪里?我们猜也能猜出来。他肯定不会像个无头苍蝇随便往哪个山沟一钻就了事,他铁定要沿着铁路线方向展开进攻。

  而从北京和天津出发,共有三条铁路:从东往西分别是:连接天津到南京浦口的津浦铁路;连接北京到武汉的平汉铁路;连接北京到包头的平绥铁路(现在叫京包铁路)。如下图

  其中,津浦铁路和平汉铁路通过河北大平原横贯中国南北,负责这里防务的是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由老蒋兼任,副司令长官是着名的“猪将军”刘峙。

  我们看到,河北大平原的地形特点十分有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而津浦铁路和平汉铁路也有利于日军的补给运输。如果日军重点向南进攻的话,相信猪将军是肯定挡不住的。

  但是,山西历来有“表里山河”,“华北锁匙”之称。从山西东出,可以俯瞰整个河北大平原。如果日军沿着两条铁路南下的话,其后勤补给线很容易被山西的晋绥军和八路军切断,南下日军将迎来灭顶之灾。

  所以,山西和山西的北大门大同也成了日军的重点进攻方向。大同还是横贯山西南北的同浦铁路和平绥铁路的交汇点,占领这里,通往山西南北的路也就通了。如下图

  可以看到,在日后的抗战中一些比较出名的老鬼子也纷纷上榜,如板垣征四郎、山下奉文、谷寿夫、土肥原什么的。

  此外,驻扎在我东三省的关东军还派出了察哈尔派遣兵团,由关东军参谋长,更着名的老鬼子东条英机指挥,下辖第1、第2、第11、第15旅团,有2万多人。

  日军这一部署,是典型的两翼钳制,中央突破战术。津浦、平绥两路日军分别从东、西两翼进行战略钳制;而平汉、同蒲两路日军作为挺进中央的两把尖刀,直插华北纵深。

  这时的国民党军已经退守沧州(津浦路)、涿州(平汉路)、大同(同蒲路)、广灵(蔚代公路)等地。第1、第2、第5战区战斗序列也形成。

  第2战区(晋绥方面),司令长官是阎锡山,下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当然还包括八路军的三大主力115师、120师、129师。

  第5战区(津浦路的山东地段),司令长官是冯玉祥,所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和其他特种部队;老冯基本是个打酱油的角色,过后不久就换成了李宗仁。

  以上共计92个步兵师、8个步兵旅和5个骑兵师。如果加上八路军的3个师的线万余人。敌我兵力对比为1:4.3。

  不可否认,抗战初期的鬼子战斗力还是很牛掰的。虽然与我军兵力相差悬殊,但他们有飞机和坦克前面开路,弹药无限量使用,鬼子单兵作战能力强的优势,使得这时的日军狂的没边,敢以20万打80万。

  从上图可以看出,正在改编的八路军渡河参加抗日第一战的战场,就选在了平绥和平汉铁路的必经之地——以恒山山脉为依托的晋察冀绥四省交界处。

  林彪的115师驻扎在以恒山、五台山为核心的晋东北;贺老总的120师驻扎在以管芩山为中心的晋西北;刘伯承的129师驻扎在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南和晋东南。

  是的,长征一路走来,老蒋的这一手法都玩腻了,我们也看腻了,他已经玩不出什么新花样了。大敌当前,他不想的怎么团结全民族力量去抗击日本鬼子,却还是用这种对付军阀的思维去算计同志。

  “兹规定毛朱军之任务:以进出冀东、截断敌人后方交通为目的。 拟先使其集结平汉路以西、平绥路以南地方,一面掩护第一战区左翼,一面策应南囗。 其运动路线如下: (一)以一师集中渭南、咸阳间,由陇海路转平汉路,其一部至涿县下车,,,深入平津以东,一面将铁路破坏,一面组织群众扰乱后方;主力由保定下车,经易县、涞水,向蔚县、怀来前进。如下图:

  (二)以一师由渭南徒步至潼关,由同蒲铁路送至阳明堡下车,到灵丘、广灵、蔚县一带。 (三) 其余一师,继续由同蒲铁路至上述地点。如下图

  一是命一个师乘火车走陇海铁路,平汉铁路去涿县,然后分出一部分去平津以东。这里是第一战区,也是日军的核心地带,还是河北大平原,摆明了是让八路军去送死。

  二是让剩余两个师坐火车走同浦铁路去代县的阳明堡,这里是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将三个师分别配置于第一和第二战区,使红军形不成整体合力,就可以达到肢解红军的目的了。

  “我军主力集中蔚县、涞源、广灵、灵丘地域,但不走平汉路而走同蒲路,在侯马上车,到代县下车,向目的地集中; 在部队行进路线和集中地域上,坚持“集中作战,不得分散”的原则”。如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毛主席的原则是“集中作战,不得分散”,集中八路军三大主力全部到山西,河北,察哈尔,绥远四省交界的恒山地区,执行策应友军(晋绥军)作战的任务。

  这是因为刚刚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缺枪少弹,物资匮乏,根本不具备与优势日军进行正面决战的能力;红军必须发挥自己善打运动战的特长,从侧翼威胁日军的后方交通要道。

  1、依现时情况,红军以独立自主的游击运动战方式,依托冀察晋绥四省交界地区,向沿平绥路西进及沿平汉路南进之敌侧面游击,扰乱和钳制敌之侧翼; 2、八路军在这四省的活动区域为21个县:涿鹿、阳原、蔚县;房山、涞水、易县、完县、唐县、曲阳、行唐、灵寿、平山、涞源、阜平;灵丘、广灵、浑源等。如下图

  八路军的这一布置是十分合理的,依托恒山,太行山脉开展游击战和破袭战,向北威胁平绥路,向东威胁平汉路,向西威胁同蒲路,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态势。

  老蒋看看地图后,虽然与他之前企图瓦解红军的方案有所不同,但八路军也布置在了抗日的最前线,人家诚意满满,也就没说什么。

  于是,中共中央决定:八路军迅速东渡黄河,开赴晋东北,以恒山山脉为依托,向燕山山脉发展;在冀察晋绥四省交界地区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根据地。

  随后,115师不待改编完毕,就作为抗日先遣兵团,先行出发了。他们一路爬山涉水,于9月4日到达侯马,并开始乘火车北上。

  后走到洪洞时,因铁路被大雨冲坏,直到9月14日才到达四省交界的灵丘地带。到9月23日日,115师终于全部到达灵丘的平型关地区。

  随后,9月3日,贺老总的120师也出发了,他们由韩城芝川镇渡过黄河,经侯马、临汾,与17日进抵榆次火车站。

  然而,就在120师抵达榆次,休整后准备继续向四省交界地出发时,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形势却急剧恶化。

  太行山为东北西南走向,由太行山北端向西至黄河河套,横亘着燕山、阴山两大山脉,它们由东向西一字排开,从山海关伸向包头。

  阴山、燕山之南,是一个广阔的低山地带,由吕梁山、恒山、太行山等平行山脉构成。其地形北高南低,对兵家来说,宜于由北向南进攻。

  这一丘陵地带的流水汇成桑干河,河左岸是平绥铁路。它像一条纽带,把四省边界连接在一起,形成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战略走廊。

  夺取了这一地带,就打开了进入山西的门户。而太行山与燕山连接处的南口和居庸关,就成了平津地区鬼子进入山西的重要通道。

  前面介绍的八路军的四省边界战略就是为了配合国民党军保卫南口、张家口,大同等军事重镇。这一部署有两个要点:

  一、在平绥铁路侧翼配合国民党军正面阻击敌人,并相机深入日军的进攻路线:北平—南口—张家口的侧后,切断东三省的鬼子关东军与华北派遣军的联系,钳制鬼子正面进攻;

  二、如果国民党军队能在南口、张家口地区作一定时间的战略坚持,八路军就能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老本行,到敌人后方的恒山,燕山地带创建根据地,从根本上威胁日军后路。

  如果我们不站在上帝的视角,以当事人的视角看,如果国共两军真能造成这样一种战略态势的话,日军的战略计划将遭到根本破坏,86万对20万,华北战局有可能会出现逆转。

  负责正面阻击的国民党军(晋绥军)必须能顶住日军的进攻,或至少迟滞一段时间,八路军才可以在敌后的恒山、燕山一带完成战略展开。

  但问题的关键是,如果国民党军就顶不住日军的进攻,一路后退的话,那么在四省交界执行敌后作战任务的八路军就会处于日军的战略包围之中,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如下图

  是的,战局的变化还线日,日军开始进攻南口,经过汤恩伯部的英勇抵抗,防线日被日军突破,华北战局急转直下。

  淞沪会战打的很惨烈,国人无不拼命,这一次老蒋也没有偷奸耍滑,自己的嫡系中央军也都派到战场上了。但依旧挡不住鬼子进攻,国军损失惨重,最后上海也丢了。有关淞沪会战,我们以后再详细介绍。

  日军占领南口、居庸关、张家口后,第一战区的汤恩伯、高桂滋、刘汝明等部一路溃退;而第二战区的晋绥军也在东条老鬼子察兵团的进攻下,不断向天镇——阳高——大同——广灵——雁门关方向退却。

  从上图可以看到,不管是晋绥军,还是中央军,都在被迫后撤。如果八路军还按原计划往四省交界地进兵的话,那无异于自投罗网。

  而且板垣师团还来了个左翼迂回,该师团的第9旅团在占领涞源后,就沿涞源至易县公路东进,准备配合日军第一军包抄国民党第1战区的后路。如下图

  当初,毛主席出于对国民党抗战热情的支持,对友军战斗力的高估,为了配合国民党保卫华北,才提出“恒山四省交界战略计划”。

  但现在一看,不管是河北第一战区,还是山西第二战区,各路国民党军的防线依次被日军突破,日军的两个师团已经对恒山地区呈包围态势,再往进钻,就会被鬼子包了饺子。

  此时,八路军只有115师进入了原定的恒山地区,还打了一场漂亮的平型关伏击战,具体经过下回再介绍。

  战局的变化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毛主席深知此时的八路军缺枪少弹,兵力薄弱,如果三个师全部集中到四省交界地的话,势必会处于日军的包围之中,未来的处环境会越发不利。

  原本自红军诞生那天起,就是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也极其擅长在强敌包围下的各种诱敌深入、迂回穿插等战术的运用。

  但这些战术的运用是有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不被敌军所迫,不为友军所惑,保持独立自主。

  而判断主动权是否在手的标志是:是否可以根据我军的整体战略要求,实现“集中兵力以消灭敌人,分散游击以发动群众”的战略目标。

  而八路军的整体战略要求是:以基本独立的山地游击战为主,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稳固的抗日根据地。

  很明显,在国民党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日军势必会加强对四省交界地的封锁和压缩,未来的战略迂回空间会大大缩小,很不利于八路军全部主力再此地创建根据地和发动群众。

  于是,毛主席当机立断,再一次展现出他那一般人不具有的能力——转“危”为“机”的能力,命令120师原地休整,放弃原先的进军计划。

  日寇分两路攻广灵、灵丘,晋军已放弃大同,绥远全境实际已失。 以五台为中心之晋东北,日寇将以重兵进据。 在此情况下,我三个师已无集中晋东北一处之可能,更无此必要。

  “过去决定红军全部在恒山山脉创造根据地的计划,已根本不适用。 如依原计划,将全部处于敌之战略大迂回中,完全陷入被动地位。” “五台、定襄、盂县地域狭小,该地区只能支持数千人游击战争。”

  (一)我二方面军(指120师〉应集结于太原以北忻县待命,在取得阎之同意后,转到晋西北管涔山等地活动。 (二)我四方面军(指129师〉于适当时机,进至吕梁山脉活动。 (三) 我一方面军〈指115师〉,,,进入恒山山脉南段活动,如敌南进,而友军未能将其击退,则依情况南移,展开于晋东南之太行、太岳两山脉中。 (四)总部进至太原附近,依情况决定适当位置。” 如下图

  “目前应尽力争取山西相当持久,以便发动和组织恒山、太行山的群众,使敌虽深入山西,还处在我们游击战争的四面包围中”。

  “游击战争应处于敌之翼侧及后方,在山西应分为晋西北、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南四区,向着进入中心城市及要道之敌人,取四面包围袭击之姿势。”

  是的,在日后的战局演变中,日军确实占领了以同浦铁路和正太铁路为基干的各大城市,完成对山西各交通要点和线的占领。但他们占领的不过是几条铁路,以及若干城市而已。

  从更大的范围看,日军占领的这些点和线却处于广大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包围之中,广大农村地区仍掌握在八路军手里,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真正内涵。

  就这样,至9月底,120师各部先后到达晋西北的神池、五寨一带。随后,129师也先后占领了晋南、晋东南的广大太行山区。

  到太原失守的11月上旬,120师在以管涔山为中心的晋西北站稳了脚跟;115师在以恒山,五台山为中心的晋东北也建立了根据地;129师也在太行山地区打开了晋东南的局面。

  从此以后,八路军3个师便在以五台山、恒山为依托的晋东北;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东南;以吕梁山为依托的晋西;以管涔山为依托的晋西北构成了4个战略支点。

  晋东北的115师,可以随时进击平汉、平绥、同蒲铁路;得手后可东进冀中平原,挺进平津地区;并相机进入燕山山脉,伸入平北和冀东。

  晋东南的129师,可以灵活自如地侧击沿同蒲平汉两路南进之敌;得手后,还可以伸至冀鲁豫大平原;并可相机南下,进入黄淮之间,与北上的新四军相策应。

  晋西北的120师,不但威胁着北同蒲路和大同、太原两大战略据点;得手后还可北进阴山山脉,进入绥远西部和北部,扼制日军伸向大西北的触角——包头。

  晋西的游击战争,在战略横方向上把晋北、晋东南的游击战争连接起来;同时和晋西北的游击战争结成黄河防线,屏障陕甘宁边区。

  就这样,新的部署使八路军三大主力配置于山西四角,迅速摆脱了即将面临的被动局面。在日军继续南进时,既可以出击敌后,威胁铁路线,配合友军作战,又可以在现地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集中打仗与发动群众两不误。

  在抗战刚刚爆发的几天内,他就能从敌、我、友三方军事战略的剖析中,科学把握中日战争的基本规律,并对战争发展作出科学的预见。从而正确地驾驭了空间和时间;合理使用人民武装力量,发挥了长远的历史作用。

  两个月来,在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华北正面战场行将崩溃时候,是毛主席领导的八路军迅速开创了山西敌后抗战的大好局面。将抗日持久战的责任责无旁贷地担到八路军的肩上,奠定了日后八年抗战的基本格局,在这里达到了逻辑和历史的完全统一。




上一篇:有关红楼之溶掬黛到底怎么回事?   下一篇:伊利亚战记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