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人看九龍鎮
时间:2022-10-21  浏览次数:663

  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境內,明月山、銅鑼山、華蓥山三條山脈平行排列,形成三山兩槽的特殊地形。九龍鎮位於鄰水縣東槽的東南端,大洪湖庫區中下游西岸,系鄰水縣與重慶市渝北區、長壽區交界的集貿重鎮。

  上世紀八十年代,鄰水縣編有鄉土地理教材,開篇第一句就是:鄰水地形,三山兩槽,九龍豐禾,魚米之鄉。我1985年師范畢業,在那個尚未完全脫離溫飽的年代,沖這魚米之鄉來到九龍石鼓,1988年又隨夫調入新合學校至今。

  那時,九龍區轄石鼓、新合、九龍、仁和(現黎家)、幺灘(現御臨)、雷公(現合入御臨鎮)、風埡七個鄉鎮,1995年撤區並鄉,新合、石鼓、九龍合並成立九龍鎮,我就名副其實成了九龍人。

  2019年12月,風埡鄉也合並到九龍鎮來。如今,九龍幅員面積87.6平方公裡,場鎮面積3.5平方公裡,轄5個社區,14個村,戶籍人口7萬余人,場鎮常住人口近4萬人。

  九龍魚米之鄉名不虛傳,區域內大部分屬平壩地區,少部分是丘陵地帶,以種植水稻、玉米為主,渠塘養魚及水禽。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九龍農村都沿襲種養模式。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九龍場鎮就一條街,從頭走到尾不足200米,常住居民不過幾千人,房屋大部分是架子房、土坯房,低矮、陳舊。供銷社、綜合商店以及制造農機的鐵木社,這些國營和集體單位稍稍氣派一點,但都是平房。九龍中學、初中、小學幾個校區建有一些磚瓦教學樓,也是很多年前的土瓦房,破破爛爛。泥土操場,一到下雨天,到處坑坑窪窪,一腳踩下去,很深一個腳印。九龍中學的前身是慎修私立中學,系解放前夕九龍民主人士馮滋生所建,但凡上了年紀的九龍人都知道。馮滋生辦學的義舉,被作為佳話傳頌了幾代人。此校歷經幾十年的滄桑,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大部分房屋已搖搖欲墜,但還是被用作教師的宿舍。

  古稱九龍場為鄰水四十八場之首,九龍鎮是鄰水東槽的商貿重鎮,離鄰水和重慶城區較近,歷來是鄰水面向重慶開放發展的前沿陣地,輻射帶動渝鄰交界周邊近10個鄉鎮約20萬人。

  改革開放前,物資匱乏,商品單一,加上經濟落后,人們連溫飽都沒有解決,更談不上追求什麼時尚。一到趕場天,方圓幾十裡的鄉下人都把農副產品挑到九龍場來賣,換點稱鹽打油的錢。一條又短又狹窄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鄉下人大多挑著擔子,更顯擁擠。街上討價還價的吵鬧聲震耳欲聾,隨處聽到挑著農貨的男人大叫:“遛起!遛起!扁擔掇背。”一不留神,肩上的扁擔真的把人家撞了。被撞的人怎肯罷休?好事之人又一陣圍觀和煽動,就引起一陣推攘,甚至斗毆,狹窄的街道更加擁擠混亂。小孩子擠得腳不著地,稍小的孩童被擠得、嚇得哇哇大哭。趁混亂之際,扒手有了下手的機會。不時有人大叫,“快點抓住那個摸包匠!”一大群人大叫,追趕,錢被盜的人哭天搶地,賣點雞鴨蛋或糧食可憐兮兮的一點錢,一家人還等著急用呢?令旁人跟著咂舌同情。

  那時九龍街道沒有公共廁所,人們內急了,就在街道的巷子裡大小便,所以,有幾條小巷子名字就叫“尿巷子”。經過那幾個地帶,很遠都能聞到刺鼻的尿臭。街道尚且如此,農村臟亂差就更不用說了。

  那時,很多家庭連電視都沒有,更不用說其它電器,但供電量還是不夠,不管城鎮還是鄉村,經常停電。由於電力不足,多數時候六十瓦的電燈光也如星光一樣昏暗。特別是一到夏天,用電量稍大,電表就被燒,隻有靠蠟燭、煤油燈照明。農村沒有自來水,祖祖輩輩都在老井裡挑水,如果遇到干旱,人們就到處找水吃。

  整個九龍鎮隻有兩條過境泥石公路,大小車輛都從這兩條路通過,路面被碾得坑坑窪窪。車子一過,晴天灰塵翻滾,像放煙霧彈一樣﹔雨天,泥漿四射,濺得路人、牆壁滿身都是泥漿。鄉間都是羊腸小道,去場鎮外走一趟,稍不留意,手腳都會被路邊的禾草劃出大大小小的口子來。特別是偏遠地區的楊柳溝村,離九龍場二十公裡左右,爬坡下坎。農產品挑到九龍來賣,一旦貨物賣不掉,還要挑回去。一面要走三四個小時,賣掉東西,又要買一些日用品回家。鄉裡人趕場都是一擔子出,一擔子進。天不亮就從家裡出發,回到家天都差不多黑了。

  八十年代后期,鄉村有了機耕道,有了拖拉機、自行車,人們買賣貨物稍稍方便一點,但多數人還是步行,肩挑背磨。記得1995年,由於雨水過多,街道和村裡機耕道都被碾成大小不一的壕溝,溝裡填滿很深的泥漿。隻有幾米寬的街道,卻要繞幾十甚至幾百米才有一處能夠橫跨過去,人們長年累月隻能穿長筒靴,出行相當不便,過往車輛經常被陷在泥坑裡。

  改革開放后,農村人不滿足那一畝三分地的勞作,九十年代初期,前衛的青年人南下淘金,一些精明的鄉下人來到城鎮擺攤設點,做起了生意。九龍工商所專門用石棉瓦蓋起一個簡易的農貿市場,為那些騎著自行車拉著商品走南闖北的商戶提供了交易的場地。

  包產到戶后,人們有了余糧,在國家的菜籃子工程推動下,政府大力發展生豬飼養。農民除了種植糧食,家家戶戶養起了生豬。行情不好時,養豬也有虧損。但農業生產要肥,就算虧錢,他們也要養。農民時常一句話是:“逢賤莫懶,逢貴莫趕。”“養豬是個集錢罐。”他們勤勞一點,就把豬養出來了,多少也是一筆收入。

  九龍壩子一馬平川,田多,水源充足,為養鴨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政府因地制宜,宣傳引導養殖蛋鴨,政府整合農技校、畜牧獸醫站,請專家、技術員來實地培訓養殖技術,講解家畜家禽的疾病防治。對於貧困戶,政府每年免費發放一些鵝苗、鴨苗、豬崽飼養。這樣,九龍養殖業很快發展起來,生豬幾乎家家都養,十有八九的家庭都養蛋鴨,幾隻、幾十上百隻,多少不等,特別是九龍趕鴨享譽川東。九龍趕鴨最出名的是補巴村八組的何閏月。我父母和妹妹做飼料生意,何閏月跟我們家打了二三十年交道。

  何為趕鴨呢?夏季水稻收割后,養鴨專業戶,幾個人趕著幾千隻二十幾日齡的幼鴨,從九龍家鄉出發,沿著收割后的稻田一路放牧,經過一兩個月時間,當趕到重慶時,鴨子也長成商品鴨了,就地出售。整個周期,隻有小鴨還沒下田期間,喂一些飼料,鴨趕下田后,就撿食水稻收割后散落的稻谷及稻田裡生長的田螺、水草,養殖成本極低,所以,九龍趕鴨一直沿襲至今。

  何閏月每年賣鴨回來就來我們家門市聊天,他說一隻鴨苗一般一元到兩元,一隻鴨飼料錢隻要一兩元,也就是一隻鴨成本隻要三四元、四五元,但要賣十元到十幾元,他一批趕鴨4000到6000隻,請幾個人幫忙,銷售后除去所有開支,行情好,鴨子損失不大,2個月下來純利潤有2到3萬元左右。去年,我看見已經七十幾歲的何閏月,他說幾個兒子在外面打工也找了錢,家裡修了幾大棟磚瓦房,兒子們不准他風餐露宿趕鴨了。

  觀音一隊有個養鴨戶叫張行兵,1995年時,他養了100多隻蛋鴨,每個月除去買飼料的錢,淨賺1000多元。他說,現在每月收入1000多元,算低收入。我查了一下工資,1995年時,我和老公都是有10年工齡的教師,兩個人一個月的工資總和才300多元。養鴨既有收入,鴨子在田裡活動,又為稻田除草、除虫、為庄稼施肥。農民嘗到了甜頭,就自行飼養了。九龍像張行兵這樣的養幾十上百隻蛋鴨的養鴨戶很多,每場賣蛋的市場都是很長一條街,專門收蛋加工皮蛋的就有十幾家。

  隨著養殖業的興旺,臘肉、香腸、皮蛋、鹽蛋加工和板鴨生產風生水起,九龍出現了一大批農產品加工作坊,八九十年代九龍出現的李板鴨至今還暢銷鄰水。四化橋的張二、羊鹿灘的謝書萬、食品廠處的邱三,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加工皮蛋至今,生意一直興旺。張行兵后來也不養鴨了,專門加工皮蛋,現在仍然從事這一行業。

  九龍的皮蛋、鹽蛋、板鴨、生豬、雞鴨等,在重慶市場佔有很大的市場。2000年以前,九龍每天有幾百頭生豬、幾車皮蛋運往重慶,運輸業也拉動起來。九龍人李明得、劉丹杰在重慶開有幾個生豬屠宰場。隨著這條鏈條,養殖戶、家庭加工廠、商戶腰包都慢慢鼓了起來。很多家庭的生活開支、幾個孩子讀書,都靠種養植收入。比如:農華村的張四家、桂林村的仇文一家,靠每年養100多個蛋鴨,培養幾個孩子上大學。

  由於農產品的流通,帶動起運輸業。那時,陳昌明、楊明德、李文、劉風成等的十幾輛大東方車每天晝夜來回於九龍與重慶兩地,把農產品拉下重慶,從重慶為九龍的零食商拉回副食、電器以及其它商品。

  除了農牧業的振興,商業也迅速發展。八十年代后期,商品緊缺,有眼光有膽識的人就地辦起了加工廠,百林襯衫廠,范家、馮家、陳家童鞋廠,解決了九龍大量的勞動力就業,也為九龍發展添磚加瓦。

  九十年代后,國家城鎮化建設的推進,政策的大力支持,九龍更涌現出了一批前衛的建筑商。比如:李勇進、劉丹如、黃龍鳳等,他們從九龍白手起家,一路創業,打出鄰水、走出四川,奔向全國各地,成為九龍人民的驕傲。建筑業的興起,又涌現出大批的建筑工人。隨著大批庄稼漢子改行當建筑工人,城市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鄉村,白牆紅瓦的磚瓦樓,星羅棋布。是這些農民工,用他們的心血和汗水,為城市和鄉村畫出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

  外出的商人和打工者,親連親、戚連戚,帶領很多鄉親外出務工,一起致富。他們認為:他們之所以致富,一靠黨的政策好,二靠當地政府部門搭建平台,提供良好服務。所以,他們飲水思源,致富后不忘家鄉,回報家鄉。像成都朝陽公司捐款修建九龍衛星村的昌華小學,劉丹如捐款修九龍牌坊,劉丹如還為九龍的教育發展多次捐款,多次資助九龍中學、九龍鎮中優秀教師假期旅游考察。還有很多九龍商人為家鄉的發展捐款捐物。

  自九十年代后,九龍場鎮商品房建設如火如荼,原來破破爛爛的九龍場鎮改頭換面,由原來狹窄的一條街擴展成了多條街道,大街小巷,縱橫交錯。街道擴大了數倍,外出打工的九龍人,回到九龍就要迷路,他們心裡隻有龍腦殼那裡的地標。他們從外地回來,隻到龍腦殼處,隻有找到龍腦殼,才曉得自己家往東西南北那個方向走,鬧這笑話的還不止一人兩人。

  現在,九龍場鎮面積3.5平方公裡,常住人口4萬人。多數是近十年從鄉下遷來的農戶。有的是兒女在外掙錢了,在街上買房給老人養老,有的是孩子從鄉下轉到鎮上讀書,老人或父母隨之而來照顧孩子。

  九十年代后,政策開放,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建設的興起,附近鄉村都往城鎮趕。農村青年結婚,除了家電家具齊全,在城鎮就要有一套房子。

  繞九龍場有條河渠,雖不大,但自古以來,終年是潺潺流水,沿河兩岸,垂釣、搗衣、淘菜,成為一道風景。夏天,那條河更是孩子們的樂園,洗澡、摸魚、搬螃蟹。要是井水枯了,人們就在河裡挑水吃。這條河陪伴了多少代九龍人的成長。

  這條河下游有個滴水岩,在九龍鎮下方。河水繞過九龍場鎮,到達滴水岩處,從崖上流下,摔在崖下的礁石上,飛珠濺玉,河水清澈見底。兩岸風景優美,是人們游樂、踏青的好去處。

  自從九龍場鎮人口急劇增加后,生活污水往河裡任意排放,這條繞場河成了又黑又臟的臭水溝,沿河居民苦不堪言。為治理環境污染,九龍政府多方奔走,爭取資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現在,全場鎮的生活污水統一排入河旁建的一個大管道裡,在下方滴水岩處建有一座大型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場鎮污水,九龍的繞場河又恢復了昔日的潔淨。河兩岸多處商品房矗立,河堤楊柳依依,雨季,河水上漲,真有江南水鄉的韻味。經常,幾隻白鵝在河裡悠閑游戲,“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一副動態圖畫讓人賞心悅目。

  由於政府重視環境保護,九龍生態逐年變好,近些年夏季,傍晚時分,成群結隊的燕子從四面八方歸來,在九龍場鎮上空翩翩起舞,穿梭歡叫。晚間,它們棲息於街道兩旁樹上、電線上,與附近的居民和諧相處。一排排的電線上,密密麻麻,等距離站著無數隻燕子,上千米幾排的燕陣,宛如五線譜上美麗的音符,為九龍的生態奏出了一曲動人的樂章。

  場鎮的商業隨著時代變遷而發生著變化,幾條街的副食百貨、各種品牌服裝,高中低檔商品琳琅滿目,花色品種繁多,各種水果,隨時都能買到。建材家居、美容美發、養生塑形、高檔餐飲、歌舞廳、快遞公司風生水起。不用出門,就能買到各國各地的各種商品。同時,農民也開起了網店,做起了微商,農產品也通過互聯網銷往到各地。

  近些年,政府利用一些優惠政策,搭建平台,提供條件,吸引在沿海一帶開服裝廠、毛織廠、鞋帽廠的九龍人回鄉創業。利用他們的技術和資源,在九龍辦加工廠,他們生產的產品銷往重慶等大城市,減少中間環節,縮短運輸距離,降低成本,沿襲了深圳、珠海前店后廠的經濟發展模式。這些辦加工廠的老板,免費培訓農民工上崗,吸引原來遠走他鄉,在沿海一帶打工的技術人員回鄉就業,既能照顧孩子讀書,照顧老人,閑時還能在家搞種養,拓寬經濟門路。

  九龍政府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優勢,建立全縣唯一農產品加工園區,譚妹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呂氏春秋”臘肉廠、四川菜籃子食品有限公司、陳龍手工挂面廠等多家加工企業先后入駐園區生產,已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種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九龍經濟的騰飛,招來了浙江的昌海龍、溫州華聯等大型超市、以及江浙一帶的珠寶商、服裝零售商,在九龍落戶。九龍新建的綜合農貿市場大廳內,副食百貨、宰殺加工、蔬菜等農副產品,按品種分區銷售,寬敞、整潔、明亮,室內買賣,輕鬆愉悅。大廳外的糧食,竹器、禽、蛋交易市場,也搭有鋼架蓬,為買賣雙方遮陽避雨。市場內,水泥台架、垃圾箱、廁所、水、電,配套設施齊全,清潔工不斷來回清理垃圾,改變了原來農產品交易市場臟亂差的格局,為鄉鎮人民提供了更舒適的買賣環境。

  九龍鎮是鄰水最大的產糧基地和畜禽鄉鎮,素有“鄰水糧倉”的美譽。其中黃泥再生稻米多年來已形成品牌優勢。農村,中青年人都外出務工,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殘,村庄空置率高,前些年,土地擱荒多。針對這一特性,政府對田地實行改造,把不規則的田改為方塊田,可以進行機器耕種、收割,減少了勞動力,降低了種植成本。還通過土地流轉形式,成立種植合作社,鄰水縣豪強農機農藝種植專業合作社租種三千多畝水稻,保証全鎮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等傳統作物穩定生產。在家的農民去合作社打工,既有土地租賃收入,又有工資收入。外出務工的農民土地不打荒,多了租金,又放心在外掙錢。一到八月,一望無際的金黃,江浙一帶的幾百台收割機來到九龍,散布在田野,轟隆隆唱起豐收之歌。

  楊柳溝村利用丘陵地區的坡地,退耕還林,種優質品種巴山脆紅李和茵紅李,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馬鹽貧困村利用坡地種柚子、為農民增加收入,脫貧致富。退耕還林,保持水土流失,把荒野變成綠水青山,維持生態平衡。通過種植果樹,增加了村民收入,淨化空氣,美化環境,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農華村民張八在重慶做了二十多年生意,朋友介紹花椒市場需求量大,他和愛人就去江津花椒基地實地考察,跟著椒農種植一年多,掌握花椒的種植技術和病虫害防治,通過親身體驗和多方調研,覺得種植花椒收入高,並且一次種植多年收獲。他們請專家對本村幾個組的土壤,進行化驗,適宜花椒種植,於是與朋友一道回到老家,租了幾百畝地,成立“齊創花椒種植公司”,種起了花椒。附近幾個組在家的鄉親,就到他們花椒基地勞作,一年下來,比自己種庄稼收入高多了。2018年種植的花椒幼苗,今年已經進入盛果期。齊創花椒基地離九龍場鎮幾千米,基地裡四通八達的水泥觀光道,猶如布滿全身的一條條血脈。早上、傍晚,很多九龍場鎮居民到花椒基地去跑操、散步,看著滿樹累累的花椒,雖不會垂涎欲滴,但滿目的蒼翠,養眼養肺養心。花椒紅了,翠綠的葉片間綴著一堆堆的朱丹,紅綠交相輝映,別有一番風味。花椒成熟季節,轉路游園的人們,一個個帶回大包小包的果品,滿載他們的喜悅和滿足。

  九龍手工挂面、八角豆腐干、馬鹽豆花、九龍陰米麻糖等土特產久負盛名,是人們逢年過節饋贈親友的佳品。其中,陳龍手工面、秦氏手工面獲得廣安市知名商標。

  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吃越來越講究,青睞高蛋白低脂肪又環保的動物食品。根據人們飲食文化的改變,精明的九龍人搞起了特色種養殖業,新合琨玖養牛場、羊鹿養牛場年出欄肉牛上千頭。琨玖養牛場利用“公司+農戶”的模式,農民入股分紅,共同發展,共同富裕。裡仁村幾百畝的甲魚基地、牛蛙基地既帶動當地百姓致富,又填補了市場的空白。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起,鄉間中青年人大部分到外地打工或經商,見了世面,學了技術,積累了財富。如果你有空去鄉下走走,村村寨寨、每家每戶都是漂亮的小洋樓,有的還修起了別墅。很多農戶不但在城鎮買房落戶,還把孩子遷到城裡就讀。即使鄉村有那麼一間兩間土坯房,也是主人為了留住紀念,留住鄉愁。有些貧困戶的危房,或者不適宜居住的地方,政府也利用易地搬遷政策,對危房進行改造,或者易地搬遷,給他們建漂亮的安置房,讓每個農戶做到“兩不愁三保障”。電改、水改、改廚改廁后,農村家家都安有自來水、天燃氣、太陽能,電器俱全。廚房、廁所明亮、潔淨,過起了城裡人的生活。最難得的是鄉村農戶寬敞的院落、清新的空氣、滿目的蒼翠,是城裡無法比擬的。九龍最偏僻的楊柳溝村,2017年全部土坯房改建成漂亮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楊柳溝村土坯房改造在鄰水縣是最先進的。一棟棟白牆紅瓦的樓房坐落在兩條山脈腳下,家家寬敞的院壩,周圍金屬欄杆,圍出一個個獨家別院。院裡,一樹樹三角梅火辣辣,熱情奔放,玫瑰、梔子飄香﹔院外,平坦而而長的腹地,庄稼隨四季而變化,身入其中,如詩如畫,如夢如幻。

  現在,農村人農忙時搞種養,農閑時一樣的會享受生活,打牌、跳舞、轉路溜達。記得九十年代初,我們二十多個體弱多病的人,在九龍場組建一個團隊,鍛煉身體。大家分頭去找場地,找了很久,都找不到合適的地方。最后,我們隻好在街道一老人家的屋檐下運動。二十多個人,擠擠麻麻站成一排,在屋檐下擺腿扭腰,引起附近居民的圍觀。一大群人對著我們指指點點,擠眉弄眼,說我們不務正業,吃了飯沒事干,說我們是神經病。

  當下,九龍八角新農村、盛世華城廣場、街道的角角落落,到處都是跳壩壩舞的。在鄉下干了幾十年農活、近些年住到街上來的農村老太,也會打道錢、拉二胡、打太極了、跳壩壩舞了。早晚,場鎮外幾條公路上,轉路的人川流不息。如今,跳舞、轉路已經成為九龍人的一種時尚,一種生活方式。

  九龍鎮原有貧困村7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563戶,除享受在國家優惠政策外,政府連同各級部門一對一幫扶貧困戶,給他們傳授知識,請技術人員給他們傳授技術,多條途徑讓他們脫貧致富。馬鹽村、觀音村、羊鹿灘村、黃嶺村、沙壩村、楊柳溝村、五裡沖村2016年、2017年摘掉貧困村帽,2019年末所有貧困群眾全部順利脫貧。通過辦集體種養,這些村2019年村集體收入均達到25000元以上,現在各村的優化正在不斷完善。

  現在,農村不但住房大大改觀,村村通水泥公路連到千家萬戶,很多農村家庭買了小車,六七十歲的老人騎著電動三輪車趕場、拉農貨。每個村都有農用客車,農民出入非常方便了。

  現有九龍鎮出川入渝主要通道4條,省道202九龍段全線貫通並黑化,省道208建設正快速推進,成宣大鄰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正在抓緊規劃實施。經過政府各部門多方督導、引導,農民不僅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房前屋后還種植一些花草,景觀樹木,美化環境。通往場鎮的幾條路口,建有公共廁所,漂亮、衛生。鄉村公路旁也安裝了太陽能照明燈,各個村庄有垃圾桶,有專人清潔道路。各村網絡覆蓋,老人們想兒孫,開個視頻電話,隨時隨地,音容笑貌就在面前,減輕了過去那種互相挂念的煎熬。

  九龍還是鄰水縣農村教育發展先進鄉鎮,鎮內有省級示范高完中1所、初級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中心學校3所、中心幼兒園1所,第二小學、第二幼兒園建設及九龍中學擴建工程正快速推進。九龍中學、初中、小學教學樓面積是原來的幾倍,教室寬敞明亮,有現代化的功能室和教學設施設備,更有優秀的教師。九龍中學、鎮中還建有塑膠跑道,籃球場、排球場、足球場。學校除了辦學條件優越,初高中學生還實行住校管理。九龍中學高考升學率連續近20年保持廣安市農村中學第一。

  九龍鎮是全縣旅游資源大鎮,銅鑼山色、平壩景觀、洪湖風光相映相融,是湖島資源開發、戶外休閑旅游的絕佳選擇。近年來,九龍鎮榮獲“全國重點小城鎮”“全國文明鎮”“四川省百強示范鎮”“四川省文明場鎮”“四川省環境優美示范鄉鎮”等榮譽稱號。

  2020年,縣委明確提出,以九龍鎮、黎家鎮、豐禾鎮、御臨鎮為核心區域,建設洪湖新區的發展規劃,並將九龍納入全縣五個中心鎮之一,集中力量打造鄰水縣域經濟副中心,成為成渝雙城后花園。九龍作為鄰水東槽綠色經濟走廊上的龍頭,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大有可期、大有可為。

  相信不久的將來,洪湖新區經過政府強有力的打造,交通更加便利,山更青,水更秀,林更幽。湖裡魚翔淺底,湖面白鷺翩遷,百舸爭流﹔湖岸桃花似火,風吹垂柳,搖曳生姿﹔田野,稻香蛙鳴﹔林間,知了奏樂,花果飄香。一定會吸引更多的游人來洪湖新區旅游觀光,垂釣、賞湖光山色,品瓜果、嘗美食,那時九龍大地將更加富饒,九龍人民將更加富足。

  劉瓊,中學高級教師,喜愛寫作。曾有文章發表在《神州雜志社》《學習周報·教與學》《文化藝術報》《文學百花園》《世界漢語文學北方版》《木蘭文學》《西南作家》《當代校園文藝》《廣安日報》《成都日報》《廣安文藝》《鄰水文苑》等多家平台。其中,散文《月夜搬蜂》獲2018年四川省報紙副刊散文隨筆三等獎。




上一篇:中国九九大祭祖活动将在黄帝陵隆重举行   下一篇:这是我国首版贰拾元纸币可别花掉了都已经升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