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老龄化压力为发展动力
时间:2024-09-16  浏览次数:663

  近日发布的《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此前普遍预测,我国将在“十四五”时期末即2025年转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但显然中度老龄化社会已提前到来。

  老龄化是全球人口发展的客观趋势。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两个关键因素,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种“幸福的烦恼”。各国老龄化进程虽不同步,但总体在加速发展。联合国近期发布的《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结果摘要》预计,到本世纪70年代末,全球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将超过18岁以下的人口数量。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多老快老”的特征。一是规模大,我国是当今世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二是开始晚但进展快,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跨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仅用时20多年;三是“未富先老”“边富边老”,人口老龄化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相交迭。老龄化程度加深,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重挑战。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对消费需求、产业结构、经济潜在增长率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将增加全社会用于社会保障、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压力,增加家庭养老负担。

  对于人口老龄化,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谈之色变。党中央、国务院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近期国务院第九次专题学习要求,将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加强服务、资金和制度保障,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培育发展新动能。

  新动能从何而来?来自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更加积极的视角看待老龄社会,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来自将老年友好理念融入政策制定、设计生产、生活服务等各环节,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以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激发新动能。

  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上持续用力。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空巢化快速发展,全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增加,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对助餐、助医、助洁等需求愈加迫切。要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因地制宜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扩大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照护服务供给,加快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

  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上不断发力。老年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我国老年人口质量已今非昔比,特别是许多低龄老人仍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要强化“老有所为”的制度保障,尊重和发挥老年人的主体作用,支持低龄、健康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发挥经验、知识、技能等方面优势,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建设。发展适合老年人的数字技术和产品,帮助老年人拥抱美好数字生活。

  发展银发经济,挖掘老龄社会潜能。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银发经济既包含“老年阶段的老龄经济”,也包括“未老阶段的备老经济”。中度老龄化社会对养老产品与服务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加强老年用品研发和推广,不断丰富养老服务场景,强化质量监管,大力推动银发经济扩容提质,更好满足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外卖小哥变民情观察员上海这个街区推动党建覆盖有妙招   下一篇:有关姿(zī)挚(zhì)好(hǎo)网友关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