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位爱心妈妈4小时筹款15万协和医院助彝族男孩重获“心”生
时间:2025-07-08  浏览次数:663

  6月5日14时09分,武汉协和医院手术室内,一颗沉睡了355分钟的心脏在6个月大的彝族男婴军军胸腔内有力地复跳。这场与死神的赛跑背后,是400多位“爱心妈妈”4小时筹款15万元的生死救援,更离不开武汉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团队的精湛医术。7月8日,康复后的军军顺利出院。

  军军来自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今年3月,刚满6个月的他突发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在成都华西医院治疗期间,病情持续恶化,体重从18斤骤降至12斤,最终被确诊为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比成年人的还要大,左心功能几近崩溃。“只能心脏移植,但供心太难等。”医生的话让军军母亲几近崩溃。高昂的医疗费更是雪上加霜:军军父亲俄别罗立两年前刚做完心脏手术,全家仅靠他打零工维持生计,前期治疗已负债累累。

  绝望中,他们在社交平台发出求助,一群“爱心妈妈”伸出援手。4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妈妈”迅速集结,她们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为军军筹集资金、协调转院。“四川的医院建议军军转到技术更好、救治能力更强的医院,群友们就开始全网查资料。”群友刘女士表示,大家搜到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研发了亚洲最小人工心脏,且群里的陈女士9年前正是经董念国教授主刀更换了心脏瓣膜,目前身体状况良好。经多方求证和信息搜集,“爱心妈妈”一致决定将军军送到武汉协和医院接受治疗。

  6月4日下午,协和医院传来消息:有合适的供心,次日即可手术,但需预存15万元。关键时刻,“爱心妈妈”再次行动:50元、66元、520元、1000元……红包雨在群里不断刷屏,最终在4小时内凑齐了全部费用。

  “看到军军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他离开。”刘女士说,她们不仅捐款,还自发整理物资、陪同家属办理手续,甚至有人连夜驱车数百公里赶来武汉协助。

  6月5日13时48分,协和医院李庚教授携核心团队抵达。这颗来自外省的爱心心脏,与军军血型匹配成功,但体重比接近3:1,属于“大供心移植小受体”的高难度手术。

  董念国教授团队采用全球首创的供心旋转术和精准吻合技术,仅用15分钟完成血管阻断,14时09分,新心脏在军军体内成功复跳。术后17小时拔除气管插管,16天转出监护室,目前体重已从术前的6公斤增至7.5公斤,一天能喝近600毫升的奶,各项指标恢复良好。

  “儿童心脏移植是器官移植的‘天花板’,供心短缺和技术难度是最大挑战。” 董念国教授介绍,协和医院独创的“边缘供心”理论和供心保护技术,将冷缺血时限从4小时延长至8小时,使更多患儿有机会接受移植。目前,该院儿童心脏移植术后5年生存率达89.1%,高于国际报道的72.56%。

  除了技术支持,协和医院还为军军一家提供了免费的“爱心小屋”,方便家长照顾孩子和做饭。董念国教授团队将持续关注军军的术后恢复,并为其家庭提供长期医疗指导和心理支持。

  术后,军军的姐姐给爱心妈妈们写了一封感谢信:“弟弟现在好了许多,我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报答你们。”军军的母亲也表示:“是爱心妈妈和协和医院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这份恩情我们永远铭记。将教导孩子们传承爱心,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上一篇:薪火相传铸警魂   下一篇:1938年国民革命军的113个军级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