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格知至意诚——读《象为心言——俞斌浩花鸟作品集》有感
时间:2023-08-07  浏览次数:663

  《象为心言——俞斌浩花鸟作品集》一书涵盖俞斌浩的花鸟作品、名家品评及其访谈文章。画家含道映物,道法自然,用涤除玄览后的澄真之心去面对世界。

  俞斌浩生于西子湖畔,其人温文尔雅,有着江南文人的雅趣。俞斌浩将平日所见的花鸟鱼虫,以别具趣味的笔墨勾勒,看似寻常,却折射出他对生活的敏锐及独特视角。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笔下可以看出对元明诸家的师法,笔法有张有弛,用墨设色既有氤氲之气,又兼具江南清新隽雅的意趣。除了对前人的学习,长期的观察写生,与花鸟鱼虫为伴,让他的绘画神形兼备。“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螽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将“格物”的意理与主观的情趣结合得淋漓尽致。

  俞斌浩花鸟画清新雅致,对自然界的动态、意趣具有广大的感知力。莫不惊叹于其所绘之物的勃勃生机,一只蜻蜓,一丛青竹,鸟雀栖枝,甚至是路边的野花杂草在他笔下都栩栩如生,逸笔草草,小心掇拾。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形神兼有和长期的写生观察息息相关。清代赵翼《题肃本淳化帖》诗云:“譬如画家写生法,须见美人描翠娥。”可见写生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对花鸟鱼虫的细微观察扩展了俞斌浩画中蓬勃的生命力,极小的事物在他的画中与自我的意趣相结合,生命的力度从构图用墨恣意徜徉。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他对自然界关照精微,用格物之思,投身自然,从而“师天地之造化”。正如清代邹一桂所言:“今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丰采,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他以自然为师,谛视熟察之,追寻万物的规律,一笔一画既出于情理,又合乎自然。

  当下的创作环境下,素材的程式化、创作者本身的创作热情匮乏导致很多作品徒有外形而缺少灵魂。山石竹木,水波烟云,松风竹影,娟娟戏蝶,目极之内便都是灵感与素材,所谓“格物”。单纯写生,不免囚于形似,拘于末节,便要求创作者“致知”是创作者从自身审美灵感出发,自内而外的对自然之物进行抒发表达,“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格物并不是仅仅格此一物,而是通过具体事物获得普遍存在的真理。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画之“六要”——“气、韵、思、景、笔、墨”。这要求画家在笔墨之外,注入其思,从而“真度物象而写其气韵”。

  “气韵生动”是古人对于绘画的至高要求,人和宇宙万物的生机交汇,生命的温润与饱满,都体现在其气韵中。俞斌浩在写生格物中,以寥寥几笔勾勒出花鸟鱼虫的形态,既追求“像”,又兼具“神”,得造化之生机。简约而不繁复,有着道教无为而无不为,以少胜多,以无胜有的思想。其一枝一叶,一点一拂,无论繁简巨细,自始至终都是全神贯注,以意使笔,其笔笔取神,而溢乎笔之外。怀有澄澈胸怀,保持凝神观照,“气韵必在生知”,绘画由生命的觉性发出。

  从他的作品之中,我们能脱离浮躁的风气,让视角重新回归于日常的生活中。正如俞斌浩在其自述中提及,绘画是他的精神堡垒,让他能在复杂的社会中保留内心的纯粹。石涛说:“夫画者,从于心者也”,绘画能从于心是一种人生的境界。郭若虚认为能做到:“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绘画从于心,“致虚极,守静笃”方能体会万物并作之规律。儿时夏日暑期钓鱼游泳抓虾之经历,杭州的山水风光与人文环境孕育了他超乎笔墨之外的精神意趣。

  生命之大,自然之趣在与花鸟的对话中,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瞬间的生机在俞斌浩的绘画中得到隽永的留存。潘天寿曾说:“要成为大家,一方面要多画,多看,又要修身养心”,孟子说“养吾浩然之气“。“人品不高,落墨无法”,笔正则心正。赏画,观心,其人格的高致从线条的节奏韵律,画面的神韵气势体现得淋漓尽致。“尊重心底的感动,以及自然与艺术的尊严,绘画便可成为艺术家以生命祭祀艺术的行为。”俞斌浩面对自然是真诚的,将自己独特的感悟置入自己饱满的创作中去。以意取象,以形造韵,有限之“象”表现无穷之“意”,每当面对俞斌浩老师的画作,总有一种热爱生命的温暖力量从心中涌出,让我们去思考生命与自然的意义。




上一篇:共青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   下一篇:入心见行善思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