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河道展新颜上海做足“水文章”
时间:2024-01-25  浏览次数:663

  来到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一条名叫野猪港的河道风光宜人,时常有钓鱼爱好者光顾。微风吹动时,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夏秋时节,两岸茭白和稻田摇曳生姿,景色如诗如画。

  野猪港并不是一直这么美丽,它曾是条远近皆知的黑臭河。野猪港的变迁是一个缩影。对于依水而生、拥有4万多条河道的上海来说,水的蝶变与城市的安全韧性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

  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是其中一项重要要求。

  近年来,上海全力打造老百姓身边的美丽幸福河湖,韧性安全、绿色生态、区域协同的城市水务设施建设快马加鞭。上海的美丽河湖建设,正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写照。

  野猪港今非昔比,提起过去,附近村民不禁掩鼻说臭。当时两岸长期养猪养鸭,河水浑浊,岸线脏乱,行人路过都要加快脚步绕开。

  由黑到清的转变,得益于上海多年来大力推进的黑臭水体治理。野猪港河长、东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陶辉介绍,为了治根本、防反复、让老百姓可亲近,治理野猪港不仅仅是治理河水本身,更是在清理污染源头、美化岸线景观、完善防污设施、长效养护机制上下了大力气。

  现在,陶辉常在岸边走一走,一方面是巡河及时发现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思考如何将水的生态之变转化为乡村振兴之源。“我们正在引入专业经理人,挖掘土布编织等传统,努力让乡村旅游红火起来。游客来了,能赏水景、吃农家菜、体验传统文化。”他说。

  离东泖村不远,太北村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正在实施。太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欢峰带记者在村子里边走边看,河网之密布令人赞叹。所经之路旁皆可见清澈河水流淌,走几步就能遇见一座小桥。

  张欢峰介绍,这次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包含村里17条河道,总长14.75千米,治理内容包括河道疏浚、新建护岸和绿化、翻建排水口设施等。

  从一条河,到一个流动的水系统,生态清洁小流域代表着上海治水理念的3.0版本。上海市水务局局长史家明介绍,2023年,上海有序推进20个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点建设和50公里绿环水脉建设,完成150公里河道综合整治,一批骨干河道断点和滨水空间打通贯通。

  实现生态美丽之水要做的不止于此,防反复的根子在岸上、在地下。在城市化发展早的地方,雨污混接错接的历史遗留问题十分普遍,上海也不例外。遇到大雨,平日里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厂“爆缸”外溢,怎么办?

  上海的污水处理厂开启了扩容“加速跑”。位于长江口的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近期投运了,比计划提早整整一年。“从征地到投入资金,再到探索预制拼装技术、运营人员提前入场,大家以‘上海速度’争分夺秒。”上海城投水务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洪说。

  自此,竹园的处理能力从每日220万立方米提升到340万立方米,另有50万立方米调蓄池,处理后的水质远优于排放标准。同时,竹园与另一大污水处理厂白龙港的连通管也全线贯通,强强联合应对来水高峰。

  要末端处理,更要聚焦源头啃下“硬骨头”。上海市水务局河长处处长庄敏捷介绍,上海已开启对雨污混接的全面系统普查和整治,计划2024年底完成雨污混接和外水入侵排查,2026年底完成整治,并研究建立长效运维管理创新机制。

  作为长江东流入海前的最后一大支流,黄浦江头顶太湖“一盆水”,下临东海潮,其安全韧性对上海乃至上游江浙来说都十分重要。

  近年来,台风袭沪曾引发强风、暴雨、高潮、洪水“四碰头”,一度出现黄浦江的水浪越过防汛墙的情况。如何提升防汛能力?上海市水务局建管处处长张海燕告诉记者,为兼顾防汛安全与生态景观,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的中上游堤防与千年一遇防潮标准的下游河口挡潮闸组合方案应运而生。

  现在,黄浦江中上游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已经开建,建闸规划正在推进。一旦遇到极端高潮天气,关闸可以阻挡海潮上涌,为堤防提供绿色生态、景观营造的空间。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堤防选择“后退一步”换高度,不加高一级防汛墙,而是利用防汛通道做出缓坡,隐藏到绿化景观之中。

  对于一座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来说,关于水的保障不止于防汛,还涉及供水、排水等方方面面,作为城市韧性安全的底线,容不得一点闪失。

  很多人不知道,上海地处水乡,但为了喝上一口好水,水源地也历经多次变迁。如今,上海已形成黄浦江上游保障西南五区、长江口保障其余70%原水供应的“两江并举”格局。

  但当突发事件和极端天气出现时,这仍不够保险。为此,水务部门千方百计保供水,制定了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和长江口水源地“两江互补”的方案。

  如同一根藤上的几个水葫芦,把它们串起来可以互补互替,这就是上海实施原水西环线等一批原水工程的初衷。未来,上海的几大水源地系统将以互连互通的方式共同保障全市供水。

  数据显示,上海持续优化水务基础设施体系,2023年不仅开工了一批重大工程,还有7座长江水源水厂深度处理工程有序推进,同时实施400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改造,以及雨水系统提标、消除积水、排水清管等专项行动。

  区域有界,流水无界。但跨界也是河湖治理的一大难题,往往同一河湖上下游和左右岸在规划目标、整治进度、管理标准上存在较大差异。

  上海是长江尾,也是太湖流域的最下游,共有185条与江苏和浙江交界的河湖。记者近期来到横跨上海和江苏的湖泊元荡,这里原本割裂的鱼塘、小河沟连通了起来,岸边有驿站供人们歇脚,湖中栖息柱专门为鸟儿准备。走过一道廊桥就能从上海青浦来到江苏吴江,两地湖岸美景别无二致。

  “以前水有异味,路也不通。现在不一样了,饭后我们都来散散步,周末还有很多游客。”当地村民徐兴乔说。

  元荡是区域协同治水的样板之一。上海市青浦区水务局副局长陆晓峰介绍,2020年以来,沪苏两地主动打破壁垒,联合推动元荡生态岸线贯通和湖滨生态修复,不仅统一了治理标准、设计风格和建设进度,还探索了联合巡河、管护、监测、执法、治理等联合河湖长制五大机制。

  以邻为伴,共护碧水。编制长三角供排水、水利专项规划,修编淀山湖等重点跨界水体“一河(湖)一策”,联合建设吴淞江工程等跨界水工程;加强水雨情共享,建立水旱灾害防御应急联动机制;依托太湖淀山湖湖长协作机制,完善“五个联合”工作机制……水,作为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的连接载体,正持续为区域协同发展探路。

  史家明表示,上海将进一步加快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巩固提升河湖水质,增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强化区域共保联治,助力城市能级提升,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上海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的水务保障。




上一篇: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作为以求真务实作风把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