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工作餐:四菜一汤一个荤菜、一个夹荤菜和两个素菜
时间:2025-02-21  浏览次数:663

  不简单的伟人,简单的生活。邓小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袖,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毕生信念

  对于伟大领袖邓小平的认识,民间传诵着一句话: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感谢邓小平。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20年里,对一些事情说过的一些话,发表的一些意见,直接改变了20世纪末的中国,它们的影响力,持续到今天。

  “发展才是硬道理,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政分开,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党政要分开,这涉及政治体制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他发起了对真理标准的讨论,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的地位。修正了文革时期的错误思想路线,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真理标准的讨论是对中国人民思想的一次大解放,为后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们对于邓小平的认识大多数都停留在以上部分,其实,邓小平一路走来,不仅在国家大事上的决定具有前瞻性,令人敬佩,而且在家庭生活方面的作风也是国人楷模!

  邓小平一直尊崇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素朴节俭,不搞特别招待。对于在日常的吃饭作息方面,更是以简朴为主。

  在抗战时期,他和群众共进退,吃喝都和群众是相同的,外出执行任务,也是严格遵循四菜一汤的要求去履行。

  据了解,曾经为邓小平工作过的厨师来讲,邓小平每次都要求将前几顿余下来的饭菜合在一起,等到下顿一起炒成大锅菜再吃。

  抗战时期,物资紧张,根据地也经常转移,战士们根本顾不上吃喝,能填饱肚子,有力气抗击敌人就是真理。邓小平虽然身为领导人,亦是如此,以身作则,吃饭从不挑三拣四,即使可能吃完一顿饭,下一顿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吃饭速度也依旧飞快,时时刻刻都准备投入到战争的状态之中。

  其实邓小平并不是不喜欢吃东西,他的籍贯在四川,出生在川渝地区的他和大部分本地人一样,喜欢吃辣,而大部分的川菜也十分符合他的口味。只是特殊的时期需要特殊处理,领导人以身作则,为战士们树立起了榜样的作用。

  抗战结束后,邓小平的工作地点转移到了首都,这才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才有时可以吃到曾经美好童年记忆的川菜。

  根据邓小平儿女的讲述,这位领导人最喜欢吃的竟然是家人自制的臭豆腐和腌咸菜,邓小平经常用他们来和饭菜一起吃。

  在日常的生活中,邓小平的饮食方面也是特别俭朴,他爱吃现煮的玉米,爱吃带皮的烤地瓜,这些饮食习惯和平常在地里干活的老百姓相同,邓小平也是靠着这份质朴,这份接地气走到现在,走进人民的心中。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初期,国家的一切都在发展建设之中,物资紧缺是常态。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邓小平将本就不多的粮食分配的额度取出来,把剩余的粮食都拿出来和家里的亲戚平均分配,他坚决不搞特别招待,追求平等。但是粮食如此紧缺,邓小平的工作又如此繁重,妻子害怕邓小平长期以往下去身体吃不消,便经常在家中留出米和面,单独为邓小平补充身体所必须的营养。但是以邓小平节俭的作风和严谨的态度是不会接受这种事情发生的,他每次就将妻子留给他的那些食物,拿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勤俭节约是他遵循的美德,不搞特别招待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

  不仅仅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邓小平追求平等;而且在日常的工作里,邓小平以同样的标准约束自身,特别招待不可取,要以同样的标准对待自己和百姓。

  1960年初,邓小平接受党领导的委任,来到了顺义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当地环境的考察。但这个时期也正处于新中国的困难时期,整个国内的粮食就已经是非常的缺乏。顺义的整体环境也是如此,百姓家中的粮食非常紧缺,肉类食品更是难以多见。

  邓小平同志来到顺义,就积极投入到工作之中了,与百姓打成一片。即使环境是非常的困难,他仍然坚持他那项原则,不搞特别招待,要和百姓统一对待。他向当地百姓学习,用新鲜摘取的瓜果野菜等等,混入到饭菜之中,用来达到填饱肚子的目的。有时,他和当地的百姓一同将水草在大河中捞出,和瓜果一样混入到饭菜之中。

  正是邓小平同志这种以身作则,勤俭节约的伟大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领导着从困难里,从炮火中走出来的百姓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迈向富强。渐渐地,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大部分中国人民都摆脱了贫困,摆脱了饥饿。

  但是邓小平仍旧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对于老一辈的伟大革命者来说,这是刻入骨子里的记忆,永远不会改变。

  1975年,邓小平担任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就是这一年管建平来到了邓小平家中,负责邓小平的饮食工作,担任厨师。

  管建平的家乡在扬州,初中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了餐饮服务公司,后来,在当地的饭店学厨师,一步步又到了老字号饭店当上了厨师。管师傅初进邓小平的家门,就被邓小平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震撼住了。

  根据管建平厨师的讲述,邓小平同志家中亲戚很多,吃饭时一般都是老人孩子一起,12个人围在一桌,而每天的饭菜也基本上是四菜一汤,这是邓小平一直养成的习惯。邓小平的口味一直偏辣,所以管师傅也经常做一些川味的菜品。

  考虑到邓小平每日的公务繁重,所以管师傅常在邓小平桌前增加一个小拼盘,不过数量不大,也是遵循邓小平的意思,勤俭节约。陪酒的这些小拼盘,也常常是身旁的外孙、外孙女享受的“福利”,他们可以品尝一下这些菜。

  80年代中期,刘树斌来到了邓小平家担任厨师。刘树斌到来之后,对邓小平也是敬重不已。刘树斌勤劳肯干,在完成一些日常的饭菜后,还经常创新,做一些符合邓小平口味的特别菜品。

  他在一次和邓老的交流中得知,其实邓老一直怀念一样食品,就是年轻时在法国留学的过程中,吃到了一次法国香蕉面包。刘树斌也是一个有心人,他将邓小平的话记在了心中。他自发寻找这法式面包的配料与烹饪方式,自己亲自实验一种种做法,经常忙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种在当时国内并不常见的食品,真被刘树斌给做了出来,邓小平也时隔几十年,回忆起了青年时期的味道。

  刘树斌自从担任了邓小平家的厨师之后,还是很感激邓家人的。因为他们把刘树斌当做了自己的亲人,并未将他看做是一个工人。

  令刘树斌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就是,那天早上,刘树斌原本应该和往常一样,在6点多钟准备开饭的时候,却因为自身原因起晚了。他火急火燎的来到厨房,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做起的时候,他看到了邓老的母亲夏伯根来厨房帮助他,并且还和蔼可亲的和刘树斌说着,让他不必慌张,就是这段普普通通的经历让他难以忘却。

  还有一次,邓小平在家过生日时,让刘树斌叫上他的同事一起上桌吃饭。但是刘树斌和他的同事因为不了解邓老,所以显得十分紧张和约束。但是邓小平用他平易近人的态度带动了大家,气氛也变得活跃了起来。

  所以在刘树斌的眼里,邓老用他的勤俭,用他的节约,用他的平易近人,教会了刘树斌很多的道理,也让这段经历在刘树斌的心中刻骨铭心。

  说到邓老的工作餐,我们都知道是四菜一汤,这是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的标准。也是新时代中华儿女的典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来到峨眉山考察,当地的厨师询问邓小平的用餐意愿,邓老并没有提出任何的意见,仍然用的是那一道经典的四菜一汤的标准。邓老的这一路的餐饮和周围工作人员的用餐都是相同的。这一点也让一路同行的领导干部大受震撼,深深为邓老这种简朴节约的精神所敬佩。

  除了邓小平出差过程四菜一汤的工作餐外,他在火车上的餐饮更加的简单。因为是国家级的领导人,所以特殊的工作性质使得邓老在火车上的时间十分的长。据有关数据了解,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邓小平在火车上的时长超过了700余天。

  邓老理解在火车上餐饮较为特殊,所以不再要求执行四菜一汤的标准,常常吃一些最普通的家常菜。舟车劳顿,大家都理解邓老的辛苦,所以在一次出差路上,厨师想为邓老准备些补品,鲍鱼。邓老知道后,非常坚决的回拒了。他本身就勤俭节约,为他准备这么贵重的食材,断然是不可能的了。

  邓小平,改变了古老的、落后的中国,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思想,他让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板说话,让中华民族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心系百姓,鞠躬尽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上一篇:四川泸州发新规:农村聚餐不得使用四季豆等食物网友:四季豆怎么了?   下一篇:福建各地交警“逢八”进农村筑牢春季交通安全防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