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参战国军队从人数规模上,战役层面的指挥架构一般会分为:方面军(战区)、集团军群——集团军(兵团)——军——师(旅)等几个层次。
方面军(战区)就不用说了,比如前苏联的乌克兰方面军、西南方面军等等,一般是指某一个战略层面的军力全部,有可能包括陆海空军,一般可以独立进行一个战略方向的作战,比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元帅都曾作为方面军总司令;盟军则是战区,比如太平洋战区是尼米兹和麦克阿瑟俩人,欧洲战区则是大名鼎鼎的艾森豪威尔……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红军时期也曾有方面军的建制:第一、二、四方面军。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大野战军,也可以理解为方面军。
集团军群,是比方面军、战区略微低一点的临时性合成战略指挥架构,多见于二战时期的盟军,兵力与苏联的方面军相似,但由于上层还有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这样的战区级指挥官,所以诸如布雷德利、巴顿这样的集团军群司令的独立自主权,没有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那么大。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德军的“非洲装甲集团军”,一度也只有2个师,并没有军。而德国集团军最大的情况下,甚至可能管辖超过20多个师。德国的普通集团军和所谓装甲集团军,名义上不同,实际上区别不大:普通集团军也可能管辖装甲师和装甲军,而装甲集团军也可能根本一个装甲师和装甲军都没有,只有一些步兵师和军。德国的普通军和装甲军的区别稍大一些,但普通军也可能管辖装甲师,装甲军也可能管辖步兵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